红外与微波遥感影像信息融合研究
【摘要】: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影像的途径越来越多,使得影像融合处理的影像种类也越来越多。而影像融合技术实现多源数据的优势互补,为提高这些数据的利用效益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多源遥感影像信息融合是当前遥感应用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红外影像和微波影像的信息融合作为典型的异类传感器信息融合,由于能够实现信息互补,改善影像质量、提高对目标的识别以及系统的容错能力,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本文从研究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出发,在较为全面地分析和总结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红外与微波影像各自的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 分析了多源遥感影像信息融合的层次、模型、结构及特点; 讨论了红外/微波影像的融合预处理; 归纳总结了用于红外/微波遥感影像信息融合的一些重要理论与方法,并在Bayes 统计理论和Dempster-Shafer 证据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改进的层次化信息融合算法。
通过长波红外/宽带被动微波影像信息融合以及红外/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信息融合实验,本文将改进的层次化信息融合算法与Bayes 统计理论方法以及Dempster-Shafer 证据理论方法进行了信息融合性能的比较与评估,并在模拟的红外/微波目标识别实验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对比分析。
这些研究工作,对构建一个有效的红外/微波遥感影像信息融合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红外和微波信息融合系统的设计和算法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
|
1 |
李秋华,李吉成,沈振康;一种基于多传感器多级信息融合的红外目标检测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4年11期 |
2 |
李秋华,李吉成,沈振康,朱振福;一种基于多传感器时间-空间信息融合的红外小目标识别方法[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2年03期 |
3 |
石松庆;信息融合与战术光电子系统[J];激光与红外;1997年04期 |
4 |
;雷达设备与系统[J];电子科技文摘;1999年08期 |
5 |
胡士强,张天桥;复合寻的制导信息融合技术分析[J];红外技术;2000年06期 |
6 |
贾智伟,陈天如,李应红;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目标识别[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3年07期 |
7 |
刘勇,沈毅,胡恒章,李延秋;精确制导武器及其支持系统中的信息融合技术[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9年04期 |
8 |
黄扬,耿淮滨,李聪敏;地物的微波辐射与红外辐射的对比试验[J];遥感学报;1987年01期 |
9 |
郭军;赵和鹏;朱长仁;;一种基于自适应权值灰关联分析的毫米波/红外融合识别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年02期 |
10 |
王长全;旋转机械温度诊断方法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3年02期 |
11 |
杨峰;梁彦;潘泉;程咏梅;;机载多传感器跟踪与融合算法的仿真系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7年06期 |
12 |
;1989~1990年我国激光与红外技术信息集锦[J];激光与红外;1991年01期 |
13 |
李生华,金元生;以设备诊断为目的的油液分析理论及其实现(三)[J];设备管理与维修;1997年10期 |
14 |
高沁;利用红外线端口实现数据传输[J];中国传媒科技;2002年03期 |
15 |
金良安,王孝通,付建国,杨常清;特种泡沫云对常用频段红外的干扰实验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4年04期 |
16 |
赖岳雄,潘月多;对电流致热型设备红外诊断技术的探讨[J];广东电力;2004年04期 |
17 |
秉时
,俞力;自动控制断电的红外安全保护器[J];红外;2004年05期 |
18 |
胡志鹏
,李耐和;机载红外对抗系统[J];红外;2004年11期 |
19 |
;《红外光电技术》第3卷目次介绍[J];红外;2004年11期 |
20 |
张珊珊;第五届全国红外科学技术交流会在武汉市举行[J];光学学报;198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