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进深建筑中的“建筑腔体”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的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最终也将导致人类文明的衰落。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和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人们逐渐意识到作为耗能大户,建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中,大进深建筑是指相对于传统的基于自然采光、通风的进深较小的建筑而言的进深较大的建筑,它仅靠有限的表皮调节不能创造出高效低耗、舒适宜人的内部环境。尽管不同气候条件下建筑对自然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但是总体而言,大进深建筑相对于狭扁平面建筑而言更不利于人与自然进行沟通,这一点可用空间几何学原理来解释。大进深建筑一旦在生态技术策略上出现失误,就很可能成为“耗能大户”。为此,本论文选择“大进深建筑中的建筑腔体”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作者总结了与大进深建筑相关的主要矛盾,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形态发生学和建筑仿生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实例提出建筑腔体及其相关概念,并归纳出建筑腔体的一般特征。其次,用形态发生学和建筑仿生学原理对白蚁窝(生物界巨型建筑的典型代表)和西方教堂建筑形态进行分析,明确了“建筑腔体策略”解决大进深建筑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紧接着对建筑腔体的自然构成要素(如风、光、水、地热、绿化、地热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建筑腔体进行了类型学的界定。最后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作者对大进深建筑中的建筑腔体三种典型类型运用实例对其逐一进行分析,试图就大进深建筑如何与自然建立良性循环的关系进行一些粗浅的梳理。
本研究的出发点是源于对生态的关注,研究采用的是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结论不仅具有生态上的意义,同时也为建筑师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源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U201
|
|
|
|
1 |
吴耀华;李钢;;发展建筑腔体 深层楔入自然——蜂窝煤的启示[J];新建筑;2005年06期 |
2 |
许勇铁;海沧镇红砖大厝的建筑形态与发展[J];小城镇建设;2004年12期 |
3 |
C·艾伦·肖特,陈海亮;面向不同气候条件下低耗能、高效、大进深公共建筑的设计策略类型学[J];世界建筑;2004年08期 |
4 |
李钢,吴耀华,李保峰;从“表皮”到“腔体器官”——国外3个建筑实例生态策略的解读[J];建筑学报;2004年03期 |
5 |
刘益,崔艳萍,叶鸿林;天然采光与建筑节能设计探讨[J];山东建材;2003年03期 |
6 |
肖辉乾,李宏毅,李加季;建筑采光技术的新进展[J];建筑创作;2002年12期 |
7 |
李宛华;自然——生态建筑的本源[J];世界环境;2002年05期 |
8 |
林波荣,谭刚,王鹏,宋凌,朱颖心,翟光逵;皖南民居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8期 |
9 |
彭小云,柳孝图;中庭的热环境与节能探讨[J];工业建筑;2002年06期 |
10 |
李保峰;“双层皮”幕墙类型分析及应用展望[J];建筑学报;2001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