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与骨干,是国际与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近20多年来,世界政治形势剧烈变化、全球化浪潮影响日甚、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本科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大学正在积极进行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但对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对本科教育任务与功能认识模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严重趋同,阻碍了本科教育改革。
本研究将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放到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背景下,系统梳理与总结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及其对本科教学的影响,分析不同时期本科教育的成因及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本研究从高等教育内部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及内在结构与功能的变化,重点是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的转变; 外部从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规律出发,深入分析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深刻变革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从而明确大学本科教育在新的形势下新的任务与使命。最后提出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探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本研究从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两个方面考察分析了本科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清末大学“造就通才”的理念,其实是一种以大学预科为基础的高级专门教育理念; 大学本科教育要培养的是“明体达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多为高级精深的专门课程; 高等学堂(大学预科)的课程以普通基础课程为主。“硕学闳才”是对高级专门教育理念的继承,但这种理念下的本科教育一方面注意培养学术专才,另一方面也强调培养民主政治需要的通才; 大学本科的课程分通科与专科,通科部分有基础课、概论课等; 预科年限与课程缩减,分属各科; 呈现出教育理念转变的趋势,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种教育理念。通才教育理念自192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逐渐兴起,通才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培养,注意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平衡,强调培养眼光远大的社会人才; 课程体系上由博返约,由通入专,大学各学院共同必修科目不仅为高深专门学术奠定了广博的知识基础,还具有文化陶冶与人格培养的价值。专业教育理念适应了建国以后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国家建设需要,专业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是按专业招生、培养、分配,以专业为教学的中心,围绕专业构造课程体系; 专业教育模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后来却成为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桎梏。厚基础宽口径教育理念是在改革开放后针对传统专业教育模式的弊端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种理念的特点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增强适应性,强调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相应的,在教学改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