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对社会道德负面影响之考量
【摘要】:
如同印刷媒体的出现开辟了新闻传播史的新纪元一样,被称作“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实现了人类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一个个由因特网创造的神话正在向全世界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网络为人类提供了人际交往的虚拟空间,催生了与真实的现实生活异质的虚拟网上生活,改变了人的生存状态。匿名性使得人们在网络空间可以随心所欲的扮演与现实生活中迥然不同的新角色,传统规范的约束力几乎减弱到无。网络传播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其负面影响日益显著:舆论导向模糊;侵权行为频繁发生;虚假新闻和色情信息泛滥;信息的超地域、超国界流动使得东西方伦理观遭遇空前的交流和冲撞。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从道德层面对网络传播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尝试性的探究,正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概念关系综述。对网络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技术、文化特性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讨论网络传播与社会道德的内在关系。
第二部分为现象归纳。对网络传播所引发负面道德影响进行归纳分析。具体表现为:全球化带来的信息倾斜,网络主体身份虚拟引发道德危机,网络人际关系淡漠,文化快餐化、同质化加速以及网络犯罪猖獗。
第三部分为成因分析。分别从网络技术、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三方面剖析网络传播对道德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第四部分为解决之途。认为消除网络传播对道德的负面影响的应对之策是完善网络技术的规范准则、推进社会伦理道德教育以及加强网络主体的德性培育,从而推动道德网络和技术网络的互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206;B82-05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206;B82-05
【引证文献】 | ||
|
|||
|
|
|||||
|
【参考文献】 | ||
|
|||||||||||||||||||||
|
【共引文献】 | ||
|
|||||||||||||||||||||
|
|
|||||||||||||||||||||
|
|
|||||||||||||||||||||
|
|
|||||||||||||||||||||
|
【同被引文献】 | ||
|
|||||||||||||||||||||
|
|
|||||||||||||||||||||
|
【二级引证文献】 | ||
|
|||
|
【二级参考文献】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