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胶质细胞及前炎性细胞因子在骨癌痛中的作用及机制
【摘要】:
目的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以及前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骨癌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1)通过大鼠胫骨内注射高度骨转移倾向的同源的MADB-106乳腺癌细胞建立骨转移癌痛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观察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性以及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及TNF-α的变化与大鼠胫骨破坏、疼痛行为改变的关系。(2)在这种模型的基础上,鞘内给予P38MAPK抑制剂SB203580,通过测定大鼠的机械性痛觉超敏(PWT)和热感觉过敏(PWL)观察P38MAPK抑制剂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后对大鼠疼痛行为的改变。(3)在骨癌痛模型基础上制备吗啡耐受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观察脊髓胶质细胞的活性及前炎性细胞因子与骨癌痛吗啡耐受的关系。(4)制备骨癌痛模型后通过放射治疗阻止胫骨进一步癌性破坏,应用Tunel染色法了解胫骨内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测定大鼠的机械性痛觉超敏(PWT)和热感觉过敏(PWL)观察大鼠疼痛行为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了解脊髓胶质细胞活性及前炎性细胞因子的改变。
结果(1)大鼠胫骨内注射MADB-106细胞后,随着胫骨破坏的进行性加重,同时伴随出现进行性下降的PWT和PWL值;随着时间进程,免疫组化显示注射肿瘤细胞同侧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依次活化,小胶质细胞活化开始于注射肿瘤细胞后第8天,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开始于注射肿瘤细胞后第14天。注射肿瘤细胞同侧脊髓IL-1β和TNF-α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2)胫骨X线及组织学检查发现,鞘内注射SB203580对胫骨癌性破坏程度及肿瘤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注射SB203580后,给药组大鼠左侧PWL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左侧脊髓内IL-1β和TNF-αmRNA表达减少、蛋白含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3)骨癌痛模型造模后14天,对照组PWL及PWT比术前降低, P0.05;吗啡耐受组14、16、18天PWL及PWT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第19天两组大鼠均给予小剂量的吗啡,对照组大鼠PWL及PWT值明显增加,而吗啡耐受组改善不明显。第20天,吗啡耐受组大鼠左侧脊髓的IL-1β和TNF-αmRNA的表达比对照组高,P 0.05;吗啡耐受组大鼠相应节段脊髓IL-1β和TNF-α蛋白的相对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 P 0.05;吗啡耐受组大鼠左侧脊髓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和OX-42阳性的小胶质细胞的光密度与右侧的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 0.05。(4)放射治疗后大鼠PWL及PWT值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 0.05。X线检测显示放射治疗组胫骨骨质破坏程度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Tunel染色检查发现放射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P 0.001。同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性标志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活性标志物OX-42的mRNA表达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5,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及TNF-α的mRNA的表达及蛋白含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 0.05。
结论大鼠胫骨内注射MADB-106乳腺癌细胞成功的建立了骨转移癌痛模型,骨肿瘤诱发的脊髓胶质细胞活化及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释放增加,在骨癌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肿瘤生长所致的骨破坏、抑制胶质细胞的活性及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均能减轻骨癌痛。另外,胶质细胞的活化、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与吗啡耐受有着密切的关系。
|
|
|
|
1 |
王松军;丛斌;马春玲;刘霖;文迪;张国忠;左敏;李英敏;;IL-1β和TNF-α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
2 |
崔智威;曾照芳;陈力学;周冀英;申崇标;;硝酸甘油对体外培养三叉神经节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作用[J];激光杂志;2010年05期 |
3 |
郭文琼;伊红亮;郭亮;孙卫忠;徐培;黄伟;刘洪利;范晓棠;徐海伟;;TO901317对脂多糖LPS致小鼠中脑内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J];免疫学杂志;2011年04期 |
4 |
罗云;吕恩;张敏;简道林;王顶鸣;;关节炎疼痛对大鼠脊髓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06年05期 |
5 |
张先红;申文;;胶质细胞与突触重塑的研究进展[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6 |
赵正卿;赵忠新;;睡眠障碍与胶质细胞[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8年06期 |
7 |
每晓鹏;张惠;谢诚;徐礼鲜;;星形胶质细胞只是旁观者吗?[J];医学争鸣;2010年03期 |
8 |
肖建斌;项红兵;招伟贤;;吗啡耐受过程中脊髓胶质细胞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7年04期 |
9 |
徐晓菲;赵钢;饶志仁;杜芳;石洁;刘娟芳;;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小胶质细胞对次声的反应[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8年06期 |
10 |
杨忠;张金海;黄庆愿;吴喜贵;蔡文琴;;模拟高原低氧对大鼠脑内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
11 |
朱振国;郑荣远;李剑敏;韩钊;王新施;;咪唑克生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脊髓内胶质细胞变化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年01期 |
12 |
王革非;李卫中;张衡;曾俊;张丹桂;陈幼莹;陈小璇;李康生;;流感病毒H1N1和H5N1感染小鼠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诱导趋化因子转录水平上调[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年01期 |
13 |
朴花子;张成镐;朴日龙;;白藜芦醇对脂多糖诱导一氧化氮和肿瘤坏死因子生成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年05期 |
14 |
代玉桥;金道忠;王春旭;刘正清;雷德亮;李明波;;雷公藤甲素对LPS诱导的神经炎症中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6年06期 |
15 |
李云,颜淑红,李玉华,宋志民,于志远,郭农建;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的IL-1β、IL-6、TNF-α动态变化研究[J];山东医药;2001年01期 |
16 |
张铁峰;李景峰;;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在骨关节炎软骨中mRNA表达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15期 |
17 |
景玉宏,宋焱峰,王子仁;血管性痴呆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与TNF-α的表达[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
18 |
张思源,齐建国;胶质细胞与细胞因子在帕金森病病理变化中的作用[J];医学综述;2004年12期 |
19 |
杨建峰,魏经汉,董建增,陈庆华,秦石成,魏太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与左室平均室壁应力测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5期 |
20 |
施维维;何文娟;欧珊;崔剑;温慧中;阮怀珍;;地塞米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P2Y_1受体表达及TNF-α分泌[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