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打印技术制备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及其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制备具有复杂结构的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进一步探讨三维打印技术制备控释型载药人工骨的工艺特点和应用前景。
方法:设计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结构模型,应用三维打印技术,根据“层层打印,逐层叠加”的制作原理,将载体材料(左旋聚乳酸粉末)和活性药物(左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组装、制备成具有预先设计结构的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
结果:三维打印技术制备的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与预先设计的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结构模型相一致,左氧氟沙星与妥布霉素依序(LVFX-TOB-LVFX-TOB)由内到外逐层排列,微观结构呈现多孔结构,孔径50-100μm,孔隙率61.24±2.39%。
结论:三维打印技术对制备具有复杂空间结构和多种药物分布的控释型载药人工骨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加载药物便捷、精确可控,制备过程计算机控制、自动化高,个体化制备的特点。
目的:评价三维打印技术制备的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的药物释放特性。
方法:体外药物释放实验采用动态浸泡方法,建立简易体外药物释放系统,用细金属丝将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悬置于10 ml生理盐水中,隔天换液收集标本;体内药物释放实验将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植入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于术后第1天、2天、4天、8天、2周、3周、4周、5周、6周、7周、8周分别处死一组实验动物,收集植入部位骨组织、软组织和血液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样品中左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的药物浓度。
结果:左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在体内、体外药物释放中均呈现双药依次序贯释放,互相交替形成四个药物释放峰值,与药物在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中的分布次序一致:妥布霉素实验初期即开始出现大量释放,在第2天体外和体内药物释放实验均达峰值,随后体外药物释放实验在第20天和体内药物释放实验在第3和4周再次形成第二次药物释放高峰;左氧氟沙星则在实验早期无药物释放,体外和体内药物释放实验分别于第6天和第8天开始出现药物释放,第12天和2周末达第一个药物峰值,第32天和第5周达到第二个药物峰值。两种药物在体外、体内药物释放实验中均持续释放直至实验结束,体内药物释放实验显示两种药物在动脉血中的浓度均远低于在骨和肌肉组织中的药物浓度。
结论:三维打印技术制备的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具有良好的药物控释特性和缓释特性,LVFX和TOB两种药物由外到内按序依次逐一交替释放,具备了局部双药联合释放模拟肿瘤化疗方案治疗骨髓炎、骨结核和骨肿瘤等疾病的潜能。
目的:评价三维打印技术制备的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GB/T-16886)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0993对制备的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进行一系列观察和研究:急性毒性试验、热源试验、皮肤刺激试验、溶血试验、微核试验,肌肉埋植试验,活细胞增殖率测定(MTT试验),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与细胞复合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和粘附生长情况。
结果:三维打印技术制备的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无全身急性毒性反应;无热源效应;皮肤刺激实验局部皮肤未见红斑,水肿反应;溶血率为0.29%,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微核实验未见致突变现象,无细胞遗传毒性作用;肌肉埋植实验未见局部组织变性、坏死或排斥现象;对细胞增殖活性无不良影响,细胞毒性O级;支架与细胞复合后,细胞生长分化良好,并有大量细胞黏附于支架表面。
结论:三维打印技术制备的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医用生物材料的性能要求,适合植入体内治疗骨髓炎、结核和肿瘤等骨科疾病。
目的:评价三维打印技术制备的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对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骨髓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混悬液+5%鱼肝油酸钠注射诱导动物慢性骨髓炎模型的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股骨远端慢性骨髓炎模型,在严格病灶清创术后,实验组5只采用制备的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填充病灶骨缺损处,而空白对照组5只则不采取其他措施,术后观察饮食、活动、伤口、全身情况,每周测体重一次,分别于术后2、4、8周X光摄片一次,最后处死,取病灶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结果:15只新西兰大白兔,12只股骨远端成功诱导出慢性骨髓炎模型,2只死亡,1只反应不明显,成功率约80%;实验组术后饮食、体重和一般情况较空白对照组均有明显的改善,伤口全部一期愈合,X片显示无骨髓炎活动征象,仅残留有骨膜反应增生后引起的骨皮质增厚,治愈成功率达100%;空白组清创术后慢性骨髓炎复发,其中1只术后死亡。
结论:本部分实验初步表明三维打印技术制备的多药控释型载药人工骨对慢性骨髓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681.2
|
|
|
|
1 |
赵铭;郑启新;王金光;王运涛;郝杰;;仿生矿化对PLGA支架材料孔隙率及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年01期 |
2 |
潘振宇;万涛;付涛;刘世清;;聚D,L-乳酸/β-磷酸三钙微管负载左氧氟沙星粉剂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初步疗效观察[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
3 |
李立华,丁珊,周长忍;聚乳酸/壳聚糖多孔支架材料的生物学性能评价[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年03期 |
4 |
郑启新,刘苏南;煅烧牛松质骨的制备、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年01期 |
5 |
伍卫刚;郑启新;;The Controlled-releasing Drug Implant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ology: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Drug Releasing in vivo[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2009年06期 |
6 |
范存义,汤林祥,吴文革,付士平,陈新刚,沈骏,曾炳芳;负载妥布霉素的硫酸钙治疗慢性骨髓炎及合并骨缺损的疗效评价[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年10期 |
7 |
沈霖;杜靖远;杨家玉;朱通伯;杨艳萍;汪岚;;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造模方法及相关指标测定[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9年05期 |
8 |
吴宏斌,郑启新,徐逢仁,李世谱,刘畅,阎玉华;局部缓释药丸防治开放性骨折感染的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8年04期 |
9 |
吕厚东,葛志强,郭洪敏,田明国,曹卉;细菌“L”型与慢性骨髓炎[J];中华骨科杂志;1996年11期 |
10 |
王征;王岩;毛克亚;刘郑生;肖嵩华;刘保卫;张永刚;王继芳;卢世璧;;脊柱数字化重建与快速成型对复杂脊柱畸形矫治的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年03期 |
|
|
|
|
|
1 |
章芃,葛成材,谢一平,王耀华,汪云志;股骨粗隆间骨折128例手术治疗体会[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1期 |
2 |
杨永晖,苏国宏,孙奎,高翔;中药薰洗及温针灸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2期 |
3 |
聂勇志,赵基民,肖大庆,汪言富,郭安安;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7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4期 |
4 |
唐世技;屈曲患指结合竹帘夹板治疗近中节指骨骨折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
5 |
唐世技;3种方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6期 |
6 |
唐世技;;3种非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
7 |
曹豫;;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6期 |
8 |
王勇;;中药熏洗配合推拿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术后关节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4期 |
9 |
杨成华;徐禄基;赵立勇;洪登北;;空心钉固定结合中药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58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4期 |
10 |
张胜友;李健飞;喻怀斌;;独活寄生汤外用合并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5期 |
|
|
|
|
|
1 |
倪语星,黄谷良,林特夫;细菌L型的研究(简报)[J];蚌埠医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
2 |
张虎,李涤尘,孙明林,王臻,卢凤兰;定制化单侧膝关节假体设计与快速制造方法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3年04期 |
3 |
王永峰;汤善华;靳安民;;治疗骨髓炎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分类及相关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11期 |
4 |
石桂欣,王身国,贝建中;聚乳酸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多孔细胞支架的制备及孔隙的表征[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1年01期 |
5 |
毛传斌,李恒德,崔福斋,冯庆玲,王浩;无机材料的仿生合成[J];化学进展;1998年03期 |
6 |
吕厚东,曹卉,王永友,衣美英,杨靖,吴忠民,田明国;细菌L型培养的初步报告[J];济宁医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
7 |
吕厚东,曹卉,李荣华,衣美英,田明国,陈丙森,刘国进;细菌L型与前列腺炎[J];男性学杂志;1994年03期 |
8 |
汤继文,张玉德,刘春梅;生物活性玻璃陶瓷人工骨材料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1997年05期 |
9 |
王建中;汤宝娣;余明龙;陈破读;徐顺潮;宋佩英;;鱼肝油酸钠对大白鼠肠系膜微循环影响的研究[J];上海医学;1985年10期 |
10 |
胡永升,李家伟;异种无机骨的处理及检验[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2年03期 |
|
|
|
|
|
1 |
胡国勤!230011合肥,朱爱民!230011合肥,宋昌湘!230011合肥;人工骨粉在修复口窦瘘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1997年06期 |
2 |
;四川大学生物活性人工骨材料研制取得重要突破[J];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07期 |
3 |
;生物活性玻璃陶瓷人工骨的组织学观察[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990年04期 |
4 |
张惠州,刘忠瑞;胫骨恶性肿瘤施人工骨及关节置换2例[J];黑龙江医学;1996年12期 |
5 |
安会明,梁传余,吕瑁;放射线对鼻腔人工骨植入术后的影响(摘要)[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7年05期 |
6 |
赵民朝,卢有明,孙连珠,张晋弘;有机玻璃人工骨修复下颌骨缺损22年1例[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
7 |
张其清,张立海,刘玲蓉,梁屹,任百智,王福君;两种人工骨的构建及其在体内诱导成骨能力的比较[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8 |
杨军,陈治清;一种新型人工骨复合材料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3年01期 |
9 |
劳少琼;块状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在颌面整形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1994年02期 |
10 |
刘义荣
,薛淼
,顾国珍
,马晓龄;EH型复合人工骨材料的物性研究[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199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