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造山带南带构造—岩浆建造与金多金属成矿
【摘要】:中亚造山成矿域是全球最显著的显生宙大陆增生区,该区域大陆增生改造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和大规模成矿机理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北山造山带地处中亚造山成矿域南缘,是我国西部重要的金、铜、镍、铅锌成矿带。论文以北山南带为研究区,以区域构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为主线,在深刻认识造山演化过程和动力学背景基础上,对典型矿床展开进一步解剖研究,对区域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进行了探讨。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1、地质背景与动力学演化研究
选取相关中酸性侵入岩体展开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分析,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及起源。研究对象分别为:小西弓钾长花岗岩(841.34±8.1Ma)、拾金坡岩体(405.5±1.8Ma)、辉铜山钾长花岗岩(424.4±2.5Ma)、白山堂流纹斑岩(374.9±2.3Ma)、石板泉花岗岩(280.5±5.5Ma)、小西弓石英正长斑岩体(246.4±2.5Ma)、花牛山钾长花岗岩(225.6±2.2Ma)、金场沟钾长花岗岩。
研究区造山演化过程可大致划分为前造山期(前寒武纪-早寒武世)、洋陆演化期(奥陶纪-二叠纪)、造山后(三叠纪-)。综合本文研究及前人资料,划分出四次中酸性侵入岩活动峰期:新元古代(880Ma-840Ma)、晚奥陶世-泥盆纪(451-374Ma)、石炭纪-二叠纪(310Ma~270Ma)、三叠纪(240Ma~220Ma)。不同阶段岩浆活动反映了不同的动力学环境:
i.新元代的s型花岗岩、榴辉岩共同反映了早期陆块(地块)的汇聚拼合事件,并暗示同碰撞岩浆活动的峰期可能在860~880Ma。小西弓钾长花岗岩(841Ma)是北山地区目前发现最古老的A型花岗岩,侵位于新元古代中期,暗示了后碰撞伸展背景。属首次在北山地区解离出的新元古代后碰撞环境。
ii.早中古生代-晚古生代研究区处于俯冲背景下,发育大量的I-S-A型花岗岩、埃达克质花岗岩、岛弧火山岩,代表岩体有辉铜山钾长花岗岩(424.4±2.5Ma)、拾金坡岩体(405.5±1.8Ma)、白山堂流纹斑岩(374.9±2.3Ma)、石板泉花岗岩(280.5±5.5Ma)。岩浆活动时间从奥陶纪一直持续到早二叠世,记录了洋陆体制下陆壳侧向增生作用。
iii.三叠纪区域进入造山后伸展环境,中酸性岩浆活动依然强烈,代表性岩体有花牛山钾长花岗岩(225Ma)、金场沟钾长花岗岩等,侵位时间集中在240Ma~220Ma,属中晚三叠世。岩石成因类型主要为高分异I型-A型,岩浆起源于伸展背景下幔源岩浆底侵(受到混染改造的富集地幔)导致的年轻地壳物质(可能为早期洋壳和岛弧建造)重熔。该期岩浆活动揭示了三叠纪造山后伸展环境和陆壳垂向增生作用。
2、典型矿床解剖与矿床成因新认识
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基础上,对拾金坡金矿床、小西弓金矿床和花牛山金多金属矿田展开进一步解剖研究,并获得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对花牛山金多金属矿田的成因综合研究,较大程度填补了前人研究空白。
拾金坡金矿床产在花岗岩体边部,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属受构造控制石英脉型金矿。获得热液蚀变绢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364.6±3Ma,表明成矿作用发生在晚泥盆世。成矿时间与赋矿花岗岩成岩年龄(405.5±1.8Ma)相差近40Ma,二者不存在直接成因联系。结合氢氧同位素和野外地质特征认为,初始成矿流体来自深部(变质)热液。主成矿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群具明显沸腾作用特征,不同气液比的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2包裹体集群分布,均一温度范围集中于270~340℃,盐度为4.65%~9.21%NaCl。晚阶段石英中仅发育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60~230℃,盐度为9.47%~11.1%NaCl。成矿流体属中温、低盐度、富CO2流体。流体从早阶段演化到晚阶段,温度降低100℃,压力由约113MPa骤减到约11Mpa。温度和压力降低是石英大脉中金沉淀、富集的最主要原因。石英脉型矿石硫主要来自地层,蚀变岩型矿石硫更多地继承了花岗岩围岩硫。该矿床形成于晚泥盆世俯冲作用的应力松弛阶段。
小西弓金矿床受韧性剪切带控制明显,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西尖山群变质岩和新元古代钾长花岗岩中。主成矿阶段流体温度为281~325℃,盐度变化范围为3.2%-9.2%NaCl,富含CO2、CH4组份,属于中高温、低盐度、CO2-H2O-CH4-NaCl热液体系。矿石硫化物63nS值范围为1.2‰~12.79‰,具有混源特征,暗示成矿物质来自花岗岩类和中元古界片岩。成矿流体为变质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该矿床形成于中二叠世主碰撞晚期。
花牛山金多金属矿田由花牛山金矿床、花西山金矿床、花黑滩钼矿床、花牛山铅锌矿床组成,矿床类型包括矽卡岩型、高温岩浆热液型、中低温岩浆热液型以及沉积-改造型,构成与岩浆热液有关的Au-Mo-Pb-Zn-(W)成矿系列。论文对花牛山金多金属矿田进行了详细了年代学、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矿床成因分析:
1)花牛山金矿床具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特征,矿体产在钾长花岗岩体与大理岩接触部位,受断裂构造控制,磁黄铁矿和黄铁矿是最重要的载金矿物。矿石中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221.0±3.4Ma,与花岗岩侵位年龄(225Ma)基本一致。金成矿作用发生在晚三叠世。主成矿阶段石英中捕获了不同气液比H20溶液包裹体和含CO2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80~425℃,峰值为330~370℃,盐度介于6.59%~14.04%NaCl。成矿流体属中高温、中等盐度、富CO2流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18O和δD值分别为-0.01‰~0.29‰和-109‰--116‰,投点在岩浆水与大气降水区范围之间。成矿流体是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且大气降水所占比重较高。矿石金属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集中在4.21‰-6.53‰,硫源较为单一,成矿物质来自岩浆。
2)花西山金矿床产在钾长花岗岩体边部,属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矿体以石英脉和蚀变岩形式产出,赋存在EW、NE和NNE向次级断裂破碎带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化发生在154~408℃这一较宽的温度区间,早阶段流体为中高温246~334℃、中等盐度(16.24%~9.86%NaCl)、富CO2热液;晚阶段成矿流体具中低温(154-214℃)、低盐度(2.41%~6.88%NaCl)特征。矿石硫化物δ34S值范围为2.6%‰~4.25‰,表明硫源单一,且均一化程度较高,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
3)花黑滩钼矿床产于钾长花岗岩体边缘及其外接触带,赋矿围岩为震旦系洗肠井群第二岩组黑云长英角岩。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25.2±2.4Ma,与花岗岩U-Pb年龄(225Ma)一致。主成矿阶段流体温度为342~583℃,盐度为15.67%~16.53%]NaCl,属高温、中等盐度热液;晚阶段流体具中低温(142-306℃)、中低盐度(12.62%~15.66%NaCl)特征。矿石硫化物δ34S值范围为3.3‰~3.9‰(除一个样品为负值外),暗示矿石硫主要来自岩浆,有少量地层组份的贡献。
4)花牛山铅锌银矿床产在岩体与地层接触部位,矿体呈脉状、透镜状;矿体中心到边部,由块状矿石向浸染状矿石过渡。成矿流体属中高温(276-362-C)、中等盐度(10.23%~21.11%NaCl)热液。闪锌矿形成于高温条件。矿石S、Pb同位素组成较为复杂,一矿区(主矿区)矿石矿δ34S值均为负值,范围是-10.1‰~3.68‰;三矿区范围是δ34S值0.71‰-4.82‰。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认为,花牛山铅锌银矿床属于岩浆中高温热液矿床,但成矿物质具有继承性。蓟县纪区域处于海底火山喷发和稳定沉积交替环境,大量成矿物质在地层中预富集,形成原始矿源层或矿胚。晚三叠世花岗质岩浆活动促使成矿元素不断活化、迁移、富集成矿。
整体上,花牛山矿田金、钼、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与花牛山钾长花岗岩存在密切的时间、空间及成因联系,岩浆侵位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热能、流体和成矿物质。不同矿床之成矿流体构成一个与岩浆热液有关的流体演化系统。成岩-成矿作用发生在三叠纪造山后伸展环境,幔源岩浆底侵诱发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和花岗岩浆上侵,继而导致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
3、金多金属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研究
以区域成矿学为理论指导,对北山南带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为:①与志留纪-泥盆纪沟弧盆体系有关金铜成矿系列;②与石炭纪-早三叠世岩浆弧体系有关金铜(铁)成矿系列;③与二叠纪强应变构造带有关的金(铜)成矿系列;④与三叠纪造山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金钼铅锌(钨)成矿系列。分别对其成矿时间、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成矿模式。
初步构建了区域金多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格架,指出晚泥盆世、二叠纪和三叠纪是金成矿的主要峰期。不同地质体边缘、构造体制转换环境是金成矿有利条件。对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与金成矿作用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北山南带金矿床的成矿远景进行了评价,指出二叠纪绿岩带型金矿床和三叠纪与岩浆热液有关金钼多金属矿床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花牛山-金场沟找矿远景区和小西弓-乌龙泉找矿远景区具有明显的化探异常和较好成矿条件。
|
|
|
|
1 |
曾祥福;江西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综合找矿模型[J];江西地质科技;1994年04期 |
2 |
曹建劲;粤东地区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S2期 |
3 |
陈毓川;矿床的成矿系列研究现状与趋势[J];地质与勘探;1997年01期 |
4 |
石准立,刘凤山;北太行山—燕山区中生代金属矿床成矿系统[J];地学前缘;1999年02期 |
5 |
崔彬,赵磊;湘南东坡矿田钨锡成矿系列流体同位素特征[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
6 |
张绍立;王联魁;朱为方;杨文金;;华南花岗岩类两个成岩成矿系列的副矿物特征[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3年03期 |
7 |
欧文;贵州非金属矿含矿建造与成矿系列初步分析[J];贵州地质;1996年01期 |
8 |
郑庆荣,薛国珍;五台山-恒山成矿区带金(银)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式[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8年03期 |
9 |
;初论综合信息成系列预测[J];中国地质;1994年12期 |
10 |
冯建忠,王京彬,梅友松;论中国火山次火山岩—斑岩金银矿成矿系列[J];地质与勘探;2000年03期 |
11 |
杨明桂,王发宁,曾勇;赣东北地区的成矿环境与成矿作用[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2年02期 |
12 |
吴良士;提高区调工作中的矿产研究水平——介绍矿床成矿系列图的编制[J];中国地质;1986年11期 |
13 |
章少华;蔡克勤;;成矿系列研究若干问题讨论[J];地质论评;1993年05期 |
14 |
李松生;;湖北金矿床及其成矿系列[J];湖北地质;1994年02期 |
15 |
崔彬;江西九瑞地区铜金成矿系列模式[J];矿床地质;1995年01期 |
16 |
陈平,陈俊明,李瑞俭;中条山—塔儿山成矿带C─Fe─Au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式[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6年03期 |
17 |
陈昌勇,李守义,范继璋,许亚光;华北地块北缘金银铜铅锌成矿系列综合信息找矿模型[J];世界地质;1999年01期 |
18 |
方维萱,卢纪英,张国伟;南秦岭及邻区大陆动力成矿系统及成矿系列特征与找矿方向[J];西北地质科学;1999年02期 |
19 |
代双儿;甘蒙北山地区板块构造演化与铜多金属矿成矿系列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
20 |
周明绶;江西萍乡——乐平地区石炭——三叠系中非金属沉积成矿系列[J];非金属矿;199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