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及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从一国传播到多国,从只有少数理论家能够理解变为被大多数人所掌握,正是大众化的过程和结果。马克思提出,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创者和推行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及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切入点,用民族化、通俗化的形式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信仰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在中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不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财富。深入分析总结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揭示其发展规律,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研究的时间段,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毛泽东为主要研究对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论文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分析,探求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贡献以及采取的途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启示及当代价值,为新时期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新的理论借鉴。本文共分为7章:第1章:绪论。提出问题。首先,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对象、目的及意义。从1919年“五四运动”起至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前是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义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形成、成熟和继续发展阶段,也是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时期。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新时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本章对与该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了较详细的综述。认为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已取得大量成果,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基本经验和历史贡献等方面,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题研究的著作并不多见。本章还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本文创新点主要有:第一、选题视角具有新意。本文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系统探讨,目前学术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已有大量成果,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题研究还较少,因此,本选题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新意。第二、对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对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理论贡献、途径和形式、基本特征、经验启示作了系统梳理和总结。第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作了提炼和归纳。论文对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与归纳,这是本文的突出新意之处。第2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基本概念。首先,论文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历史阶段的历史背景、主要矛盾。其次,对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含义进行了阐述。所谓大众化,就是把一定的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普遍真理,通过一定的方式和形式变成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理论,使理论走进群众,让群众掌握理论并转化成群众的“物质武器”。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多数人理解掌握的过程。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贡献,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其一、毛泽东在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包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内涵、实质等问题的理论;其二、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方面的贡献,主要包括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形式及基本特征等。第3章: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本章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是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文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与人民根本利益具有内在一致性、需要被广大大众理解接受。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北伐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四个历史时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需要,是坚持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的需要,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需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战斗性和纯洁性的需要。第4章: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贡献。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首先,论文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基本内涵和本质。毛泽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普及,因为中国革命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成功,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重要思想武器,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不断把中国革命推向前进,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目的。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就是让大众能够理解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人民大众的具体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现有效融合。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对象的认识。在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把党的干部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把工农群众和青年学生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对象,把知识分子和党外人士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引领对象。最后,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内容。文章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大众化、历史理论的大众化、文化理论的大众化、党建理论和革命道路理论的大众化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贡献作了较全面系统的总结。第5章: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和形式。本章主要从理论工作者的宣传、关心群众切身利益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和形式。首先是理论工作者的宣传教育。本文主要论述了理论队伍通过学校教育、学术研究活动、党员干部带头作用以及深入工农群众等途径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其次是关心群众切身利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着手,具体包括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同时还要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最后是借鉴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宣传,通过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以及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来完成。在宣传过程中,要注重语言风格上的通俗化、语言表述上的形象化和语言宣传上的大众化。第6章: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这是本文的重点之二。本章在第5章的基础之上,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点做出总结: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相结合。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的历史经验相结合。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有:总结纠正错误思想路线的经验、理论教育经验、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认识的经验、做群众工作经验和党报宣传经验等。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相结合。第7章: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这是本研究最终的结论和目的。本章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思考: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时代的特征。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符合当代国内外形势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及符合新时期大众的需求;二是掌握不同群体的特点。文章提出了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分析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群体,主要有党政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党外人士等:三是充分发挥传媒的途径。要强调宣传方式的多样化、生动化,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教育,出版更多的理论通俗读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