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域全程波动方程偏移
【摘要】:传统的Kirchoff偏移和波动方程偏移都是采用一组基本函数对波场进行分解,这些方法所选择的基本函数都是极其简单的、全局化的波动方程的解。例如,对Helmholtz方程做傅里叶变换,得到一个具有全局化的平面波解的简单方程,傅氏调谐基函数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即依赖于这个方程。又如,均匀空间中点源的格林函数也具有十分简单的解析形式,而点源激发的波场充满了各个方向,占据了整个空间,它们在非均匀空间中的演化将变得十分复杂。因此,基函数的全局性造成我们在求解某一局部空间的波场时牵涉到全空间的波场。从数学观点来看,这种困难在于它们采用的是传统的全局化技术,如傅里叶变换,而不是局部化的函数,从而很难得到描述基本函数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的有效方程。因此,这种全局化的基函数不但会降低成像精度,例如采用点源格林函数的Kirchhof偏移对复杂结构就显得力不从心,而且降低了计算效率,例如采用傅氏调谐基函数的波动方程偏移有太大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小波技术被誉为信号处理领域的一场革命,由于它具有局部化分析和多尺度分析的特点,在众多学科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小波域偏移算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算子的多分辨率表示的标准形式,导出声学波动方程的多分辨率的标准形式,并且给出相应的小波域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从而得出小波域全程波动方程偏移的递推公式。波动方程小波域表示有两个特点, 矩阵极度稀疏和多尺度表示。针对矩阵的稀疏的特点提出采用线性表存储。针对地震剖面小波域小尺度上的分解系数幅值小的特点,提出通过数据截断来提高计算的效率。数值试验表明,数据截断50%对偏移结果没有太大的影响。对常见地质构造正演剖面的偏移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将小波域全程波动方程偏移用于雷达和浅层地震零偏移距剖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
|
|
|
1 |
冯德山;戴前伟;;探地雷达小波域三维波动方程偏移[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
2 |
薛桂霞,刘秀娟,邓世坤;雷达波偏移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4期 |
3 |
吴国明,龚小金,杨海生,王立新;波动方程差分法偏移向量算法[J];石油物探;1989年01期 |
4 |
金孟哲,金星;波动方程可变参数偏移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年01期 |
5 |
刘洪,李幼铭;国际石油勘探地球物理协会第70届年会简况[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年01期 |
6 |
杨午阳,HouzhuZhang,茅金根,王红旗,王大明;F-X域粘弹性波动方程保幅偏移[J];石油物探;2003年03期 |
7 |
王云专;算子分离法全倾角波动方程偏移[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8 |
陈树文,刘洪,李幼铭;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准三维算法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年04期 |
9 |
贾晓峰,王润秋,胡天跃;求解波动方程的任意差分精细积分法[J];中国地震;2003年03期 |
10 |
韩长风
,朱宪怀
,李国治;波动方程频率域偏移方法技术——分裂相移法[J];石油物探;1981年04期 |
11 |
潘乃德;波动方程差分偏移算法和边界条件影响的综合误差估计[J];石油物探;1983年02期 |
12 |
;外刊题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7年02期 |
13 |
陈树文,刘洪,高红伟,李建勇,李斌,朱国同;波动方程基准面法在深层勘探中的可应用性[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4 |
黄金山,黄郑,孙尚茹;波动方程串级深度偏移技术在宝北构造研究中的应用[J];河南石油;2000年02期 |
15 |
张文生,张关泉,宋海斌;基于混合法波场外推的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年02期 |
16 |
陈方培;;有关波动的定义及波动方程的含义的若干問題[J];物理;1964年11期 |
17 |
胡宁;;层子模型里介子和重子的波动方程[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78年04期 |
18 |
J.F.克雷尔伯特;;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基础[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79年04期 |
19 |
谢靖;波动方程的有限元解法[J];石油物探;1981年03期 |
20 |
常师贞;;半直线上第三类边界条件下波动方程混合问题的公式解[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
|
|
|
|
|
1 |
周辉;徐世浙;刘斌;;波动方程数值模拟[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
2 |
马啸;杨顶辉;;求解波动方程的哈密尔顿型辛算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
3 |
张洪川;朱星亮;徐志东;;相位突变的复数证明[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4 |
耿伟峰;王尚旭;王润秋;;ADPI法在波动方程地震正演中的应用[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
5 |
阮图南;祝玉灿;郑志鹏;;T.D.Lee波动方程—QCD Schrdinger方程[A];Physics of Glueballs and New Hadron State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
6 |
阮图南;孙增灼;祝玉灿;;T.D.Lee波动方程的QCD生成泛函[A];Physics of Glueballs and New Hadron State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
7 |
马延路;周蕙兰;;一个基于SEM求解波动方程的MATLAB实现[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8 |
王昭;李斌;;用直观的现象和简单的推导引出光的波动方程[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
9 |
贾晓峰;王润秋;胡天跃;;求解地震波波动方程的任意差分精细积分法[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
10 |
陈伟;;波动方程高阶有限差分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