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别罗田片麻岩区小型褶皱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
大别造山带在构造演化过程中发育了众多的断裂和褶皱,对断裂及相伴生的褶皱已有许多人作过研究。但在大别山核部地区,特别是罗田穹隆的南缘,露头上的一些小构造还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在北大别罗田片麻岩区,这里现今呈现为穹隆区,对这里的大部分露头尺度的褶皱一般认为是在穹隆形成过程中伴生形成的。通过野外调查发现,罗田片麻岩区的褶皱与隆升作用形成的褶皱样式很不相同,并有多期褶皱。因此,弄清褶皱的期次与褶皱的成因,能够为阐明“罗田穹隆”的成因特别是区域构造的演化提供新的资料。
在罗田片麻岩区可识别出区域上的4个世代的浅色体,其中第四世代N_4浅色体平行片麻理,并被皱褶成反“Z”型。这期褶皱的主要特点是翼部较窄而在转折端强烈加厚,具有典型的挤压特征,表明它并不是在罗田穹隆的隆升作用下形成的,它有另外的动力来源。
对这期褶皱的应变分析表明,罗田片麻岩区在核部、翼部的不同位置既有挤压、也有拉伸变形,显示为纵弯式褶皱的成因机制。而应变长轴(代表线理方向)区域上以向SE倾向为主,代表着变形过程中物质向NW运移;在靠近穹隆核部陡倾有呈环形分布趋势,反应片麻岩局部区域曾遭受隆升作用。应变短轴大都NW向倾伏,反映了受SE向NW向的挤压。
石英岩组构也显示,罗田地区经历了自SE到NW向的挤压作用,并且变形程度中等。岩组图中小圆环带的半开角在20°~45°,反映的温度范围相应为300℃~650℃,表明褶皱形成时为较高的中等温度变形环境。
对罗田片麻岩区混合岩中的长英质脉体进行了锆石U-Pb LA-ICP-MS定年,一个样品的年龄位于133.5~125.4Ma,谐和年龄为129.0±1.4Ma;另一个年龄为137~134Ma,谐和年龄为135.0±1.4Ma。锆石U-Pb年龄表明罗田片麻岩区经历了137~125.4Ma的混合岩化作用,其强烈混合岩化的时间应在130Ma±,并且作用时间也较短。
罗田地区纵弯式褶皱寄主的脉体是在燕山期强烈的岩浆作用诱导的混合岩化作用下形成的,其形成年龄为137~125.4Ma。因而,纵弯式褶皱形成的时间应晚于混合岩化的时间或与之相当,即它的形成时间在137Ma之后。结合纵弯式褶皱在中高温度下形成的情况,和大别山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间为132.4~127.5Ma,可将纵弯式褶皱的形成时间约束在137~127.5Ma。
纵弯式褶皱的形成于137~127.5Ma的事实意味着,在罗田穹隆开始形成后,罗田地区又发生了一次较深层次的挤压作用,发生的时代位于大别山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间(132.4~127.5Ma)之前。这次区域性的挤压作用促进了穹隆在138~127Ma的快速隆升。其动力来源,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在此阶段向东亚大陆以NWW向高速俯冲有关。
这次挤压作用可能因为动力来源较深的缘故,直接受挤压的区域在纵向上集中于大别山核部的北大别杂岩地区,而此时叠置于北大别杂岩之上的超高压变质单元在这一时期处于向南-南东滑脱的状态。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别造山带在这一时期深部处于挤压状态,而浅部处于拉伸状态;另一方面反映了超高压变质岩与北大别杂岩的演化历史是虽具有相似性,但有先后之分。
|
|
|
|
1 |
吴群;蒲仁海;韩敏强;曹海虹;李强;;长岭凹陷白垩系火山岩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矿物岩石;2010年02期 |
2 |
陈志洪;邢光福;郭坤一;曾勇;匡福祥;贺振宇;柯学;余明刚;赵希林;张勇;;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九瑞矿集区(北部)含矿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1年07期 |
3 |
梁祥济;;混合岩化作用中交代岩和铁矿形成的实验研究[J];矿床地质;1993年04期 |
4 |
曲洪祥,郭伟静,张永,谭文刚,陈树良,李全林,卞雄飞;辽东地区硼矿床成因探讨与硼矿远景区预测[J];地质与资源;2005年02期 |
5 |
楼法生,沈渭洲,王德滋,舒良树,吴富江,张芳荣,于津海;江西武功山穹隆复式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J];地质学报;2005年05期 |
6 |
柳永清;高林志;刘燕学;宋彪;王宗秀;;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初期镁铁质岩浆事件的锆石U-Pb定年[J];科学通报;2005年22期 |
7 |
刘飞;陈岳龙;苏本勋;兰中伍;蒋丽婷;;松潘—甘孜地区三叠系碎屑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锆石年龄研究[J];地球学报;2006年04期 |
8 |
吴元保;唐俊;张少兵;赵子福;;北大别两期混合岩化作用:SHRIMP锆石U-Pb年龄证据[J];科学通报;2007年08期 |
9 |
胡健民;刘晓文;杨之青;;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早中生代构造变形的年代学限定[J];岩石学报;2007年03期 |
10 |
曾雯;张利;周汉文;钟增球;向华;刘锐;靳松;吕新前;李春忠;;华夏地块古元古代基底的加里东期再造: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制约[J];科学通报;2008年03期 |
11 |
王连训;马昌前;张金阳;陈玲;张超;;湘东北早白垩世桃花山—小墨山花岗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高校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
12 |
张芳荣;黄新曙;;江西九岭南缘九仙汤侵入体的锆石U-Pb定年[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8年04期 |
13 |
禹尧;徐夕生;;长江中下游地区白垩纪富碱火山岩浆作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14 |
闫峻;刘海泉;宋传中;徐夕生;安亚军;刘佳;戴立群;;长江中下游繁昌-宁芜火山盆地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2009年12期 |
15 |
李向民;马中平;孙吉明;余吉远;;甘肃白银矿田基性火山岩的LA-ICP-MS同位素年代学[J];地质通报;2009年07期 |
16 |
周志广;张华锋;刘还林;柳长峰;刘文灿;;内蒙中部四子王旗地区基性侵入岩锆石定年及其意义[J];岩石学报;2009年06期 |
17 |
赵海杰;毛景文;叶会寿;侯可军;梁慧山;;陕西洛南县石家湾钼矿相关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及岩石成因: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制约[J];矿床地质;2010年01期 |
18 |
王守敬;王居里;;新疆巴伦台钾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19 |
程彦博;毛景文;陈小林;李伟;;滇东南薄竹山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4期 |
20 |
张明民;陈红汉;郑建平;苏玉平;;新疆东北部三塘湖盆地卡拉岗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锆石U-Pb定年[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