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粉体电气石机械力化学效应及表面改性的研究
【摘要】:
电气石是一种独特的自发电极性矿物,具有发射远红外和诱发负离子功能,广泛应用于环保、功能性纺织品及建材等领域。其超细粉体具有特殊的超细效应,但团聚现象严重影响其应用性能,因此提高其粉体分散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本文运用化学全分析、电子探针分析、ICP、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测试、差热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新疆阿勒泰云母二矿电气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测试,并对超细粉体电气石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新疆电气石矿物超细前后物化性质的分析,总结了超细前后电气石矿物粉体相关性质的变化规律,对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为矿物粉体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归纳总结了超细粉体电气石的机械力化学效应。最后利用沉降时间、沉降体积百分数、中位粒径分布、Zeta电位测定等手段,根据胶体的分散稳定理论选用不同类型分散剂(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酸钾,多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超细粉体电气石进行表面改性,确定了最佳改性工艺条件,制备出在水溶液中具有良好分散性能的超细粉体,并对改性后样品进行静态负离子测试;最后采用FTIR、DTA-TC和SEM对表面改性后的超细粉体电气石结构和表面特性进行了表征和研究,对其在水中分散性和稳定性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了电气石表面的吸附模型,并提出水溶性表面改性剂与电气石的作用机理。
本文主要结论:该矿电气石样品为镁电气石;选用机械破碎法即采用介质搅拌磨连续磨矿、二阶段循环研磨的工艺,通过合理地使用研磨介质,优化工艺条件制备了粒度细、分布窄、颗粒形状规则的超细粉体,研磨60 min后粒径增加达到极限,最小粒径为0.619μm,所制得粉体比表面积最大值达33.47 m2/g。根据实验获得的中位粒径和比表面积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采用MATLAB程序进行超细粉碎曲线拟合研究,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机械力化学效应研究表明:电气石在研磨过程中晶格发生膨胀,属晶格畸变范畴,电气石的一些振动精细结构消失,谱峰出现简并和宽化的特征,[SiO4]引起的谱带逐渐消失和红移;超细粉体除脱吸附水外的吸热效应的最大值温度有所降低,由原样的1004℃降低至907℃,降低幅度达97℃;超细粉碎后粉体矫顽力增大;超细粉碎导致晶格周期性的破坏,提高了晶格极性振动的非简谐效应,有效改善电气石在一定波长范围内的红外辐射率。负离子测试结果表明:随粒度减小,所诱生的负离子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但当粒径小到一定程度时则开始减小。
超细粉体电气石表面改性最佳工艺条件为:在改性实验温度83℃,pH值为11的条件下,改性剂为聚丙烯酸钠与多聚磷酸钠复配改性剂,最佳用量为1.8%(其中聚丙烯酸钠1.2%,多聚磷酸钠0.6%);改性助剂为白炭黑,最佳用量为4.0%。结果表明10wt%固含量电气石水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强烈地受分散剂的用量和pH值的影响。改性后粉体Zeta电位绝对值从9.5mv提高到28.6mv;改性后负离子增量提高达9.30%。FTIR和DTA-TG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剂聚丙烯酸钠与多聚磷酸钠与电气石表面的羟基产生键合作用,聚丙烯酸钠中的羧基(-COOH)与电气石颗粒表面的羟基(-OH)发生了脱水酯化反应,白炭黑则基本不引起电气石本身性质的变化。
改性机理为:改性剂赋予粒子表面较高的Zeta电位,增加粒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并在粒子表面形成空间稳定作用或空缺稳定作用,使粉体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能提高。白炭黑吸附于粒子表面,可降低粒子间的液桥力,粒子间距增大,减少粒子的相互粘结,提高电气石的分散性能。电气石的吸附模型为:改性电气石的表面形成三种吸附层,内层为化学吸附层,改性剂与电气石表面的羟基产生作用;中层为物理吸附层;外层为改性助剂。改性剂分别以化学及物理吸附作用于电气石表面,白炭黑则充填于电气石之间。
本项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极性矿物电气石与半导体氧化物(ZnO等)复合微粒的环境作用机理研究”及教育部高等院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环境材料电气石粉末覆膜强化机理研究”资助项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574.1
|
|
|
|
1 |
张开永,成学海,曲鸿鲁;国内外电气石开发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展望[J];矿冶;2004年01期 |
2 |
D.J.Henry
,C.V.Guidotti
,禤锐光;作为岩石成因的一种指示矿物的电气石:美国缅因州西北部十字石级变泥质岩类的一个实例[J];地球与环境;1986年04期 |
3 |
李赋屏,彭光菊,卢宗柳,陈大经;我国电气石资源分布、地质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分析[J];矿产与地质;2004年05期 |
4 |
晓非;电气石也是一种工业矿物[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1年06期 |
5 |
;超细粉体分级设备[J];今日科技;1999年01期 |
6 |
杨合群,杨建国,李文明,李英,杨林海;矿产新秀:电气石[J];西北地质;2004年02期 |
7 |
蒋少涌,于际民,倪培,凌洪飞;电气石——成岩成矿作用的灵敏示踪剂[J];地质论评;2000年06期 |
8 |
黄云龙,郑水林,李杨,常新安;电气石的加工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3年04期 |
9 |
李秀云,李哲,应育浦,周云生;西藏南部花岗岩及有关岩石中的电气石[J];地质科学;1983年01期 |
10 |
НА.基塔耶夫
,徐雪明;金矿床的电气石[J];黄金地质;1985年0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