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有效储层识别研究
【摘要】:
论文以苏里格致密气藏为研究对象,针对古生界具有低孔、低渗、埋藏深、厚度薄的河流相沉积砂体储层;储层厚度薄,岩性空间变化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岩性-地层圈闭类为主的气藏隐蔽性强;储层地球物理特征复杂,而地震资料分辨率低等难点。应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岩石物理学、储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综合运用钻井、岩心、分析化验、测试、测井、地震资料等,开展层序地层、沉积微相、成岩作用与有效储层发育等研究,应用多种地震新技术新方法,以地质(钻井)标定测井,测井约束地震,地质、地震、测井相结合为纽带,开展远近道及叠后叠前地震资料对比分析研究,综合利用各类属性信息(包括地震反射结构、波形特征、反演信息)进行多属性分析,研究不同地震属性特征与储层及含气性之间的关系,建立其多元映射关系;进而分析有效储层的展布规律,预测相对高产富集区,优选钻探目标。形成一套苏里格致密气藏有效识别方法。
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总结性认识:
1.研究区山西组-石盒子组可分出四个长期旋回、十个中期旋回(相当于Ⅳ、Ⅴ级旋回、准层序);
2.区块主力气层为盒8段和山1段,山2段也有一定的气层分布,其中盒8下段沉积体系为沼泽背景下的辫状河沉积,发育辫状河道、心滩、泛滥平原和河间湖泊四种沉积微相;山1、山2段主要为曲流河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及其水动力条件是控制有效储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沉积微相中的心滩、主河道及边滩等微相是有效砂体发育区。
3.苏20区块盒8、山1段具有典型的煤系地层成岩作用特征。主要表现为压实作用强,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低,石英加大和高岭石普遍发育,孔隙类型以颗粒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为主。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孔隙,其次为残余原生粒间孔及高岭石晶间微孔。喉道以弯曲片状和管束状喉道为主,片状喉道有一定量的出现。孔喉连通性差,基本以小孔-微细喉型为主;
4.研究区盒8段储层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征。孔隙度分布范围在1.4%-13.8%之间,平均为7.69%,渗透率分布范围在0.0073-1.1088×10-3μm2,平均为0.33×10-3μm2。盒8下比盒8上具有更为有利的沉积条件和成岩条件,盒8下物性明显比盒8上物性好;
5.研究区砂岩储层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成岩作用序列为:压实作用→早期粘土膜(绿泥石膜和蒙脱石膜)形成→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沉淀→高岭石形成→方解石溶蚀→伊/蒙混层或绿/蒙混层→孔隙充填伊利石及绿泥石→第二期硅质胶结→天然气充注→凝灰质等易溶组份晚期溶蚀→方解石交代碎屑颗粒;
6.研究区砂岩原始孔隙度为37%,经机械压实和化学压溶作用后孔隙度损失了26.24%,再经绿泥石、方解石、硅质等胶结物充填后孔隙度损失了7.76%,溶蚀作用使孔隙度增加了4.69%,现今保存的孔隙度平均值为7.69%;
7.研究区主要成岩相类型:溶蚀成岩相、硅质胶结成岩相、蚀变致密成岩相、强压实致密成岩相。溶蚀成岩相主要分布在粗粒、且成因单元较厚的主河道砂岩;硅质胶结成岩相主要分布小型水道中;蚀变致密成岩相分布比较局限,对储层的影响不大,往往在大段砂岩中呈断续的物性夹层状分布。强压实致密成岩相多发育在河道或心滩顶部的细粒沉积以及漫滩中薄层砂体和泥岩层之中;
8.以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参数为主,同时结合储层砂体分布的沉积和成岩相带。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四类,其中Ⅰ类、Ⅱ类为有效储层。苏20区块高效储层在岩石学上受粒度和矿物成分的控制,粒度和矿物成分又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最终是粒度起决定作用,仅砂岩中的粗砂岩才可形成有效储层;粒度、砂岩成因单元的大小和沉积序列特征控制了有效储层的分布,在普遍的低渗砂岩背景上寻找高效储层必须从沉积微相的界定入手。有效层分布与河道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9.为获取用于储层预测的高质量地震资料,要做好频率、信噪比、能量、静校正等方面的分析工作,处理流程中注意消除激发、接收和近地表的变化引起的振幅、能量、时差和频率的差异的处理。通过基于模型的噪声压制、地表一致性振幅和频率校正技术、静校正技术、保幅偏移技术、相位分解反褶积技术构成保幅处理的完整流程,可获取有效储层的地震预测的基础数据资料。
10.盒8段、山1段在常规地震剖面上可划分四类地震微相,即强振幅、连续性好、中高频率(A类);中振幅、中-低频率,连续性差-中(B类);弱-中振幅、低频率,连续性差(C类);空白-弱振幅,低频率,连续性差(D类)。结合沉积相分析,波形特征平面展布上盒8段和山1段表现为:A类型漫滩沉积;D类型泛滥平原沉积;B、C两类分别代表心滩(或边滩)和河道沉积,平面上分布广,是有利砂体的分布区;
11.近远道上地震叠加剖面上波形的对比分析,认为可划分4种波形变化类型。A类:远道地震剖面相对近道地震剖面,振幅明显增强,即“亮点型”;B类:振幅明显减弱,即“暗点型”;C类:同相轴发生明显的扭曲或连续性变差,为同相轴变化型;D类:基本无变化或变化不大,为无变化型。平面上盒8段和山1段波形变化图上A、B两种类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含气性的分布范围;
12.地震属性分析显示,时间厚度、能量半衰、弧长、均方根振幅等属性能大体反映砂体的展布或有利富集区。
13.AVO属性可以帮助有效储层的定量预测和储层参数估算。岩石物理参数入和μ值分布显示,工区北部值高于南部,高值背景的低值区位物性相对较好的储层分布区。综合多种地震信息认为:中振幅、中高振幅与主频比、中高弧长与主频比、低频、中高(P、G、泊松比、流体因子)、中低入和μ、低入/μ,远近到振幅差异大为有利油气聚集区。
14.通过对苏20区块地震砂体预测、储层沉积相分析、储层有效厚度分布、及储层分类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优选苏20区块北部,及西南部作为下一步开发目标。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618.13
|
|
|
|
1 |
柴细元,韩成,舒卫国,李彦华;深层特殊岩性致密高阻薄层油气层测井解释[J];测井技术;1999年05期 |
2 |
孟祥水,何长春,郭玉芬;核磁共振测井在致密含气砂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3年S1期 |
3 |
王卓飞,蒋宜勤,祝嗣全;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低渗透油气储层特征及成因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3年05期 |
4 |
姜岩,周再林,秦月霜;地震属性分析的神经网络岩性识别技术及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年05期 |
5 |
陈湛文,刘勇;基于波形的高分辨率AVO反演[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6期 |
6 |
刘文岭,李刚,夏海英;地震波形特征分析定量描述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年02期 |
7 |
王云专,余杰,赵洪波,任晓乔;利用AVO效应反演泊松比和储层厚度[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8 |
张金川;金之钧;;艾伯塔盆地深盆气成藏条件与基本特征[J];国外油气勘探;1999年04期 |
9 |
谷江锐;刘岩;;国外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国外油田工程;2009年07期 |
10 |
杨晓宁,张惠良,朱国华;致密砂岩的形成机制及其地质意义——以塔里木盆地英南2井为例[J];海相油气地质;2005年01期 |
|
|
|
|
|
1 |
马伯林;;地震属性分析在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地质;2007年01期 |
2 |
李丽双;张颖;;基于GIS的东北地区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
3 |
蒋凌志,于德龙;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石炭系生屑灰岩段储层特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4 |
候景儒,潘汉军,张树泉;多元地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
5 |
申玉亮,胡小荣;一种考虑权值非负约束的泛克立格算法[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
6 |
胡小荣;克立格估值权系数的非负解研究[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
7 |
杨金华;李国发;刘洋;姜卫东;;弹性阻抗反演在塔里木油田吉南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7年03期 |
8 |
周志才,何樵登,金抒辛,李崇灿;运用自相关谱计算薄互层砂岩厚度[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1期 |
9 |
李永刚;秦家屯油田储层的敏感性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S1期 |
10 |
王永莉,刘招君,荆惠林,张海龙,张建;桦甸盆地古近系桦甸组油页岩矿床沉积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6期 |
|
|
|
|
|
1 |
刘财,张海江,杨宝俊,何敏;小波变换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2 |
郝银全,潘懋,李忠权;Jason多井约束反演技术在油气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3 |
杨华,田景春,夏青松,倪新锋,张翔,聂永生,窦伟坦,付金华,郭正权,邓秀芹;短期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与储层物性变化模式关系研究——以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4 |
党玉琪,陈子炓,施泽进,寿建峰,陈洪德;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浅油藏储层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5 |
王少鹏;王洪辉;;塔巴庙地区太2段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6 |
刘树根;曾祥亮;黄文明;马文辛;;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和连续型-非连续型气藏基本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
7 |
杜春彦,郑荣才;陕北长6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8 |
李功权;吴东胜;陈恭洋;;空间数据挖掘在储层表征中的应用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年04期 |
9 |
汪爱云,刘江,张军龙;储集层泥质含量普适性算法探讨[J];测井技术;2000年S1期 |
10 |
方战杰,郭海敏,沈世波;分形在油藏动态参数预测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1年01期 |
|
|
|
|
|
1 |
王尚旭,林昌荣;地震数据结构分析与油气预测方法(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Applied Geophysics;2004年02期 |
2 |
胡光岷,贺振华,黄德济,黄捍东;利用纵波资料反演裂缝发育密度和方向[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3 |
何建军,贺振华,黄德济;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带的检测和识别[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4 |
吕正祥;川西孝泉构造上三叠统超致密储层演化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5 |
李正文,胡光岷;P-SV波AVO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6 |
柴细元,韩成,舒卫国,李彦华;深层特殊岩性致密高阻薄层油气层测井解释[J];测井技术;1999年05期 |
7 |
高敏,安秀荣,祗淑华,李振芩,彭跃,高鑫,于佩洲;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储层的孔隙结构[J];测井技术;2000年03期 |
8 |
王光海,李高明;用核磁共振测井确定渗透率的原理和方法分析[J];测井技术;2001年02期 |
9 |
陈必孝,徐炳高;超致密砂岩储层裂缝与含气性识别[J];测井技术;2003年02期 |
10 |
孟祥水,何长春,郭玉芬;核磁共振测井在致密含气砂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3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