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碱赤泥资源化研究及其应用
【摘要】:本文对赤泥的利用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不脱碱赤泥的直接利用;二是高碱赤泥中碱的无害化处理再利用;三是钠离子的脱除后对赤泥进行利用。并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划分进行了实验研究。
本文利用多学科交叉处理赤泥的优势,研究利用拜尔法高铁赤泥磁选后含有的Fe2O3,通过掺杂烧结工艺制备出具有红外发射率在0.9以上的粉体物料。并得出了通过联合磁选工艺:弱磁后的赤泥再进入强磁选,在不磨矿的情况下可得到品位为47.29%、回收率为20.09%的铁精粉;若磨矿后可得到品位为51.32%、回收率为22.56%的铁精粉。
本文制备了赤泥橡胶复合材料,并研究了材料的有关性能,发现,1)高碱赤泥能加快硫化、缩短硫化时间,具有显著的早强性能;2)在腐蚀性实验中,赤泥橡胶复合材料的重量变化率为-0.4%,远低于国家规定-2%的耐腐蚀标准;3)在橡胶充填中,赤泥的掺加量在30份(橡胶标准)是比较合适的。赤泥作为填料的劣势为,1)赤泥比重比较大,作为填料的无机矿物以体积充填率为准,固赤泥作为充填料在比重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2)赤泥颜色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赤泥橡胶复合材料的美观度。
本文制备了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并研究了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返碱、泛霜的机理;发现材料返碱、泛霜的机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钙CaSiO3,在水化条件下,熟料会生成大量的Ca(OH)2、C3S、C2S,水化生成C-S-H凝胶体系的同时大量的游离Ca2+在水中游离与赤泥中的Na+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NaOH在硅酸盐砂浆中破坏了水泥中钙碱与骨料的反应活性,并在一定的环境中与骨料SiO2发生化学反应造成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破坏受损;反应生成胶凝体会吸收环境中的水分而发生局部膨胀;产生破坏应力,破坏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的结合度进而产生裂纹,造成硅酸盐水泥赤泥无机材料的损坏。主要反应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Ca(OH)2+SiO2+H2O→C-S-H
Ca(OH)2+NanC2S→C-S-H+NaOH
2NaOH+SiO2→Na2SiO3+H2O
二是赤泥中的钠碱或盐属于离子型化合物,非常容易电离,具有很强的游离性能,很难被固化住;在潮湿的环境中会电解于水分中,Na+离子电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与氧化物形成胶体,向外渗透,造成赤泥硅酸盐水泥复合材的表面返碱、泛霜;主要发生的反应为:
MgSiO3+2NaOH→Mg(OH)2+Na2SiO3
CaSiO3+2NaOH→Ca(OH)2+Na2SiO3
Na2CO3+Ca(OH)2→2NaOH+CaCO3
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中的Na+碱随水迁移到材料表面的动力主要是属于毛细现象,毛细迁移高度由动力学公式H=2fcosθ/(p.r)为依据;由EDS分析明确确定了,在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内部的钠盐组分明显的聚集倍增,由无机材料中钠盐的平均含量4.5%左右增加到10.28%;造成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返碱、泛霜的严重性。
依据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返碱、泛霜的机理分析,本文使用非硅酸盐类水泥作为粘结剂研究了赤泥制品的返碱、泛霜的机理;发现使用早强水泥能够把赤泥中的碱进行固化,反应方程式为:
NaOH+MgO+H2O→Mg(OH)2+NaOH
5Mg(OH)2+MgCl2+13H2O→Mg3(OH)5(H2O)m3++5Mg(OH).MgCl2.8H2O
Mg3(OH)5(H2O)m3+Na2SiO3+NaOH→Na2Mg4SiO6(OH)2
早强水泥赤泥无机材料未出现返碱现象的主要机理为:1)固化的过程主要是镁盐的羟根与钠碱发生络合反应固结;2)早强水泥由于固化时间短,能够迅速的将浆体的流动性固结下来,降低了浆体的流动性能;硬化时间短,能够迅速的把浆体中的有害物质固结住降低其流动性能。由早强水泥赤泥无机材料的EDS分析可以很明确的得出,在早强水泥的物相中钠碱的含量为4.51%,与无机材料中加入赤泥带入钠碱的平均含量基本相同,没有发生钠碱聚集倍增的现象,赤泥中的钠碱没有发生任何的游离聚集改变,也就是钠碱在早强水泥中稳定的固化下来。依据早强水泥的固碱的机理,建立了一条早强水泥赤泥板材中试生产线。
拜尔法赤泥作为建材使用,其中高含量的钠碱是最大的危害;本文对赤泥脱碱药剂的种类进行了筛选,在四种脱钠药剂的对比试验中得出:以混合盐对赤泥的脱钠效率是最高的,主要是由于混合盐既具有镁盐的阳离子取代性能,又具有铵盐类的水解电解质分解赤泥组分的性能,能够迅速的打破赤泥浆体的电位平衡,加大脱钠效率。研究发现脱钠时间不是脱钠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加热温度、浆体PH值对脱钠效率的影响较大。并对脱钠赤泥进行了硅酸盐返碱、泛霜的检测试验,发现随着脱碱赤泥中水泥含量的增加,试样的表面发出现返碱、泛霜现象,属于轻微返碱;说明脱碱药剂对赤泥中的碱进行部分的脱除,剩余的钠碱性质趋于稳定,对硅酸盐水泥复合材的影响减小了。
|
|
|
|
1 |
苗茂谦,郭汉贤,梁生兆,刘明清;氧化铁脱硫的新资源——转炉赤泥利用的研究[J];煤气与热力;1983年05期 |
2 |
霍维敏,于光喜;赤泥双面革厌氧发酵装置研制报告[J];聚氯乙烯;1986年01期 |
3 |
刘丕旺;谈广西平果铝土矿拜耳法赤泥的综合利用[J];轻金属;1994年07期 |
4 |
李秋生;铝工业废渣利用与开发[J];轻金属;1995年01期 |
5 |
张维润;电渗析处理赤泥碱性废水[J];水处理技术;1996年05期 |
6 |
刘子高,杨昌适,程宗浩,艾孟井;拜耳法赤泥的处理和利用[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7年01期 |
7 |
杨孝梅,莫红滨,段予忠;赤泥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分析[J];粉煤灰;1999年02期 |
8 |
张培新,阎加强;赤泥制作瓷质砖黑色颗粒料的研究[J];矿产综合利用;2000年03期 |
9 |
孙英民;赤泥、粉煤灰充填法在井下采矿中的应用[J];矿山机械;2001年06期 |
10 |
;一种利用赤泥处理含SO_2烟气的方法[J];无机盐工业;2008年12期 |
11 |
张维润,李洪才;赤泥碱液的电渗析浓缩与工业用水回收[J];水处理技术;1994年01期 |
12 |
宋书田,赵文昌,刘忠杰,段予忠;赤泥聚氯乙烯材料耐光老化性能的研究(摘要)[J];粉煤灰;1999年06期 |
13 |
潘志华,方永浩,赵成朋,杨南如,于健,鲁家喜;碱—矿渣—赤泥水泥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1999年03期 |
14 |
罗玉长;匈牙利科学院无机化学研究所技术考察[J];轻金属;2000年05期 |
15 |
司秀芬,邓佐国,徐廷华;赤泥提钪综述[J];江西有色金属;2003年02期 |
16 |
梁轩平;山铝第二赤泥堆场的防渗及回水[J];冶金动力;2004年02期 |
17 |
董风芝,刘心中,姚德,孙永峰;粉煤灰和赤泥的综合利用[J];矿产综合利用;2004年06期 |
18 |
田元江,李惠文;赤泥——聚氯乙烯复合塑料抗光、热老化机理探讨[J];科学通报;1983年10期 |
19 |
林琳,毛陆原;用工业废渣赤泥和工业副产聚合硫酸铁处理火电厂含氟灰水[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5年05期 |
20 |
程麟,钟白茜;用赤泥配料的生料易烧性的研究[J];水泥技术;199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