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共混乳液自组织形成梯度结构膜研究
【摘要】:从功能梯度材料概念出发,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与其它价格便宜粘结性好的聚合物共混,通过巧妙的梯度复合技术,使膜材料的一侧表面具备有机氟的优点,另一侧表面具备其它聚合的优异性能,而在膜的厚度方向上组分连续过渡,无任何不良宏观界面,这样可以解决含氟丙烯酸酯表面性能优越但粘结性差价格昂贵所造成的使用限制。最引人注目的梯度材料的制备方法是自组织法,而目前用自组织法制备梯度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溶液体系和耗能高的熔融体系,环保节能的乳液体系中,由于聚合物被乳化剂包裹,不同聚合物乳胶粒性能差别很小,缺乏梯度形成的驱动力,而少有人研究。本论文概述了高分子梯度材料的研究进展及自组织形成梯度结构的理论依据和影响因素,在分析乳液共混体系自组织形成梯度结构条件的基础上,设计制备了含氟丙烯酸酯与普通丙烯酸酯共混梯度乳胶膜,讨论了成膜温度、热处理温度和时间、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共混比例,乳胶粒的粒径,成膜的基材、含氟烷基侧链以及共聚物的加入对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共混乳液自组织形成梯度结构的作用。
首先,研究了成膜温度、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玻璃化转变温度对含氟丙烯酸酯共混乳液自组织梯度成膜的影响。选择Tg不同但含氟量和表面能相近的六种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分别以1/1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共混,得到六种共混乳液。将共混乳液在不同温度下(15℃,30℃,45℃,60℃)成膜,后在110℃/170℃下进行了热处理。用接触角法测试了乳胶膜的表面能;单点反射红外光谱测试了膜正反两面的基团信息;SEM-EDX分析了乳胶断面的元素分布;AFM测试了膜的表面形貌和分相情况,XPS测试了膜的表面元素。结果表明:控制成膜温度高于共混两组份的最低成膜温度是直接成膜不热处理得到氟浓度梯度的必要条件,满足此条件的情况下,使含氟组分的Tg高于不含氟组分,加大两组份的Tg差并降低成膜温度有利于得到梯度结构。含氟乳胶粒在共混体系干燥的时候未进行融合和扩散有利于在组分Tf以下Tg以上热处理形成氟浓度梯度结构。热处理温度升高到组分的黏流温度以上使体系中两组分发生明显相分离,不利于梯度结构的形成。
对于含氟丙烯酸酯Tg高于普通丙烯酸酯的共混体系,研究了两种乳液的乳胶粒粒径及含量对膜表面性能及梯度结构的影响,用AFM表征了膜的表面形貌,ATR-FTIR、XPS、SEM-EDX表征了膜的表面及内部组成,表面能测试和膜的附着力测试表征了膜的表面性能,结果发现含氟丙烯酸酯粒径远小于普通丙烯酸酯的粒径有利于含氟乳胶粒在膜F-A面富集并在膜断面方向呈浓度梯度分布,成膜之后热处理(高于含氟组分Tg的温度)使膜具备明显沿膜厚方向的氟浓度梯度,且共混体系中含氟乳液含量达到30%即可以得到氟浓度梯度结构膜,膜的F-A面具备纯丙烯酸酯的优异表面性能。
对于含氟丙烯酸酯/普通丙烯酸酯的共混体系(含氟组分Tg高),选用了不同表面能的铝、不锈钢、玻璃、聚四氟乙烯四种基材成膜并进行热处理,研究了不同成膜基材对乳胶膜梯度结构的影响。用接触角法测试了共混乳液在不同基材上成的膜及膜经过110℃、210℃退火不同时间的表面能,用SEM-EDX测试乳胶膜断面的元素分布和含量,同时也测试了热处理前后不同基材上乳胶膜的附着力。结果表明,增大基材的表面能,减小膜厚,有利于热处理之后氟组分浓度梯度的形成。在表面能很高的金属基材上,控制膜厚小于20μm,高于组分黏流温度热处理后,可以得到膜F-A面为100%含氟组分,膜F-G面为95%以上的普通丙烯酸酯组分,中间组分浓度连续变化,无不良界面的完美梯度结构。在表面能较低的玻璃基材上,膜厚要小于10μm才能得到完美梯度结构,PTFE基材上的膜只能形成夹心结构。
研究了共聚物的加入对含氟/无氟丙烯酸酯乳液共混体系相容性、膜表面性能和梯度结构的影响。通过表面能、’附着力、DSC和膜的断面SEM-EDX表征发现:含氟/无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加入到含氟/无氟丙烯酸酯共混体系中后,有利于体系相容性的改善,但对膜的表面性能及梯度结构影响不大。将与普通丙烯酸酯共混的含氟组分改为含氟丙烯酸酯与不含氟丙烯酸酯的共聚物后,体系中含氟单体单元含量减小到18%,室温成膜即可形成氟浓度梯度,在组分Tf以下Tg以上热处理以及共聚物中含氟烷基侧链的加长有利于梯度结构的完美及表面性能的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O631.3
|
|
|
|
1 |
孙文兵;;高分子梯度材料的制备研究[J];材料导报;2006年07期 |
2 |
陈艳军;张超灿;胡园园;;高分子梯度材料的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6年09期 |
3 |
李中华;孟卫东;;新型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4 |
卢玉华,钟伟,陈新,李文俊;基板界面诱导共混高分子膜的有规相分离[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5 |
李治,孔祥明,谢续明;电场条件下高分子共混物组分浓度梯度化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10期 |
6 |
孔祥明,王震,谢续明;高分子共混物梯度相结构形成过程中的界面效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12期 |
7 |
张彬,张兆斌,万小龙,胡春圃,应圣康;水分散体系中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梯度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6期 |
8 |
孔祥明,谢续明,高宁,张增民;相界面张力对两相聚合物熔体中分散相粒子粗化速度的影响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9年06期 |
9 |
赵兴顺,丁小斌,张军华,郑朝晖,潘毅,朱珠,彭宇行;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及其膜表面特性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4年02期 |
10 |
林义,余自力,徐彬;含氟丙烯酸酯三元共聚乳液的制备及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5期 |
|
|
|
|
|
1 |
伍学诚,解孝林;高耐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改性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01年05期 |
2 |
宫瑾,王经武,陈曼椒,冯海霞;PET/MFMB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2年02期 |
3 |
高建国,陈世山,高玫,蔡发,王英杰,宗成中,刘玮健;废旧塑料鉴别方法的初步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02期 |
4 |
王渭;张立祥;黄文浩;黄明亚;;电子束辐射对PTFE/GF摩擦磨损和压缩性能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2006年02期 |
5 |
刘锦红;陈萍;黄毅萍;;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合成与表征[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6 |
黄遵巧;陈广美;;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安徽化工;2007年02期 |
7 |
汪江节;陈建兵;伍光辉;王瑞侠;;种子乳液聚合合成含氟水基聚氨酯分散体膜的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8 |
王全华,付中玉;熔融指数对聚丙烯熔体流动性及纤维强度的影响[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9 |
张玉芳;王晋;庞雅莉;刘清华;;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织物表面紫外接枝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0 |
王海鹰;李斌栋;吕春绪;邹祺;;硼酸酯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及应用[J];火炸药学报;2006年03期 |
|
|
|
|
|
1 |
夏茹,章于川,易佑民,杨瀛海,尹守春,王嘎,董亮伟;悬浮聚合条件对高分子微球粒径及其光学性能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2 |
管世伟;展望21世纪的工业防蚀涂料技术[J];材料导报;2000年01期 |
3 |
Kenneth L.Rubow,Louise Stange,Billy Huang;应用烧结金属过滤介质的过滤技术进展[J];产业用纺织品;2005年09期 |
4 |
邓丽丽;郑大峰;徐桂龙;文秀芳;皮丕辉;程江;杨卓如;;含氟核壳苯丙乳液的合成与涂膜性能研究[J];电镀与涂饰;2010年11期 |
5 |
黄兴华,王道连,王如竹,张吉光;旋风分离器中气相流动特性及颗粒分离效率的数值研究[J];动力工程;2004年03期 |
6 |
徐斌;;二次悬浮聚合树脂的合成及应用技术探讨[J];广东化工;2009年04期 |
7 |
李书宏,冯琳,李欢军,翟锦,宋延林,江雷,朱道本;柱状结构阵列碳纳米管膜的超疏水性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2期 |
8 |
夏茹,章于川,易佑民,董亮伟,石市委;悬浮扩散共聚法制备聚合物GRIN小球及对折射率梯度分布的控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4期 |
9 |
单国荣;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动力学和分子量及分布的开放控制[J];高分子学报;2003年01期 |
10 |
何涛,胡红旗,陈鸣才,吕社辉,刘红波;超临界CO_2中丙烯酸含氟酯疏水改性聚丙烯酸的合成[J];高分子学报;2004年02期 |
|
|
|
|
|
1 |
李蕴能,章其忠,张驭时,王德禧;高流动性、超高韧性聚丙烯共混材料的研制[J];工程塑料应用;1998年06期 |
2 |
肖泳;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最新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1998年08期 |
3 |
贺昌城,任世荣;硅灰石对PP力学性能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1999年04期 |
4 |
周春怀,王延伟,杨军忠;高刚性、高韧性、高流动性聚丙烯的研制[J];工程塑料应用;2001年03期 |
5 |
赵春玉,姜志国,张文芝,周亨近;梯度密度聚氨酯泡沫塑料性能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6 |
徐雪艳,穆志纯,汪朝霞,郭丽斌;神经网络在梯度功能材料制备中的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5期 |
7 |
孔祥明,谢续明,张增民;通过自组织方法在高分子合金中形成特殊结构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0年01期 |
8 |
徐智谋,郑家燊,张联盟;新型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材料导报;2000年04期 |
9 |
王珂,吴景深,曾汉民;刚性粒子增韧聚合物体系的研究发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3期 |
10 |
崔教林,周邦昌,赵新兵;梯度结构热电材料的设计与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