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掺杂SnI_2基层状类钙钛矿杂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摘要】:层状类钙钛矿有机-无机杂合物是一种由有机铵盐与金属卤化物八面体层交替排列、于分子尺度上复合而成的杂化材料,构成天然的量子阱能带结构,没有常规复合材料中的相界面;它的出现使材料在分子尺度上兼具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性能优势成为可能,人们可以根据使用需要来选取不同性质的组成单元,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新型功能材料的种类。
就电学性能而言,层状类钙钛矿有机-无机杂合物材料目前仍没有达到使用要求,如作为场效应晶体管沟道材料,其载流子迁移率已接近非晶硅水平,但载流子浓度较低、电阻率较高。因此在允许载流子迁移率损失不大的前提下提高杂合物材料的载流子浓度与导电性对于该类材料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择[100]取向型单钙钛矿层杂合物(R-NH3)2SnI4为研究对象,两种有机元分别为p-苯乙胺及2-溴乙胺,采用CuI作为受主掺杂组元,液相方法合成了系列杂合物粉晶并用旋涂法制得其薄膜。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进入晶格的实际掺杂量,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霍尔效应测试仪得到了系列产物的结构与电性能数据。
研究发现,有机元对于无机元在形成杂合物结构时的模板作用对杂合物晶体结构、带隙及电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模板效应较强的p-苯乙胺系列产物(002)晶面发育较好,无机钙钛矿层较小的结构畸变既降低了杂合物带隙又减少了本征半导体中的受主缺陷,掺杂较易成功;载流子受杂质散射影响显著,随着杂质浓度增加载流子迁移率衰减明显。而在模板效应较弱的2-溴乙胺系列中,在有机碳链R上引入的吸电子基-Br未对减小钙钛矿层结构畸变起到显著作用;其产物在本征状态时受主缺陷较多、载流子浓度较大,相同条件下引入的掺杂量较小,载流子受杂质散射的影响不很明显,随着杂质浓度增加载流子迁移率衰减较小;综合各项电性参数在两系列产物中得到了载流子迁移率较高、电阻率较小的易成膜掺杂半导体杂合物材料。
|
|
|
|
1 |
慈云祥;周天泽;;有机试剂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的某些进展——取代基的影响[J];化学试剂;1982年01期 |
2 |
李爱平,宋永才;聚钛碳硅烷的结构与性能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
3 |
张致贵,王涛,牛淑云,董卫彤,樊玉国;簇合物[Fe(DMF)_6][W_2S_6]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2年12期 |
4 |
刘红;谢美丽;蔡兴贤;;桐油聚酰胺—酰亚胺结构与性能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3年01期 |
5 |
候灿淑,李继红,余自力,严永刚,伍齐贤,朱居木;PPS/PA-66共混物结构与性能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1期 |
6 |
;光学薄膜材料及器件[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8年05期 |
7 |
刘灵芝,张纪梅;中间体结构对丙酸聚醚性能的影响[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8 |
倪才华,冯志云;信息拓扑指数对烷烃理化性质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9 |
潘睿,顾宜;分子模拟方法在聚酰亚胺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1期 |
10 |
高强;曹超;段浩;朱新生;;耐腐蚀难燃结构复合板的结构与性能[J];材料工程;2005年11期 |
11 |
谌烈;宋才生;陈义旺;聂华荣;贺晓慧;童永芬;温红丽;;含双邻位甲基侧基的聚醚酮醚酮酮/聚醚酮酮无规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6年03期 |
12 |
王兰;邵红红;陈康敏;潘励;;Ni-P-SiC-MoS_2复合镀层结构与性能研究[J];腐蚀与防护;2006年07期 |
13 |
黄微波;;喷涂聚脲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脂肪族SPUA材料[J];上海涂料;2006年06期 |
14 |
陈建升;左红军;杨海霞;陶志强;范琳;杨士勇;;苯乙炔基封端聚酰亚胺材料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6年10期 |
15 |
李立含;;氨纶生产新技术及发展趋势[J];化工新型材料;2006年10期 |
16 |
罗艳玲;田艳;吴石山;沈健;;EVA/MMT-ODA+AUA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1期 |
17 |
王雷;李金虎;朱光明;高春梅;;耐高温聚芳醚砜的合成与表征[J];塑料工业;2007年08期 |
18 |
廖贵红;谢光亮;吴方娟;宋才生;;聚芳酰胺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5期 |
19 |
阮林光;李志君;赵红磊;郑辉林;;改性椰壳粉/PVC复合材料的研究[J];塑料;2008年04期 |
20 |
王立娟;;无规共聚聚丙烯的发展现状[J];塑料工业;2008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