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热沥青混凝土路面太阳能集热及融雪化冰研究
【摘要】:黑色沥青路面具有很强的吸收太阳能的能力,利用沥青路面吸收太阳能成为了一项新型的能源利用技术;此外,在低温冰雪天气中,用夏季收集并储存的热量来给建筑物供暖制冷和加热道路进行融雪化冰,实现热量的跨季节应用。因此,该技术不仅可以大大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并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路面温度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夏季高温天气中车辙、推移、泛油等病害的产生。沥青道面换热器是实现太阳能集热和融雪过程的关键构造体,在实现并提高集热和融雪功能之前必须保证道路本身的功能和路用性能。
本文首先提出了集热和融雪化冰沥青道路的结构形式,对集热和融雪用沥青路面建筑材料进行了设计和制备,包括复合导热相填料制备导热沥青胶浆和导热沥青混凝土、利用页岩陶粒制备隔热层沥青混凝土等。对沥青路面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试验和优化研究,评价导热相填料对沥青胶浆和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检验了页岩陶粒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针对导热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宜采用石墨作为导热相填料,但需要控制掺量。
第二,基于传热学和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沥青路面太阳能集热及融雪的传热机理和热工过程,解析影响沥青路面集热和融雪的路面材料、结构特性和环境气候条件等基本概念,界定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换热的关键参数。对复合材料的各种导热模型进行归纳和总结,采用瞬态平板热源法精确测量沥青胶浆及沥青混凝土的热学参数,确定了导热沥青胶浆和沥青混凝土的导热机理,提出适合导热沥青胶浆和沥青混凝土导热系数的计算预估模型。
第三,由于沥青路面太阳能集热和流体加热路面融雪化冰会改变沥青路面温度变化规律,给沥青路面带来额外的水温耦合冲击。在设定的冻融条件下进行多次冻融循环试验,研究导热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变化规律,评价导热沥青混凝土耐水温耦合冲击的性能;模拟路面结构制备了组合式车辙板采用结构自诊断的方法评价温度的重复变化对混凝土性能及路面功能的影响;提出了适合导热沥青混凝土抗水温耦合冲击的检测方法和指标。
第四,参考相关国标并结合沥青混凝土制备和成型的实际情况对混凝土太阳能集热和融雪的室内试验装置进行设计,包括试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温度流量测控系统、辐照度测量控制系统三大部分。建立了一个沥青混凝土换热大板来模拟路面的融雪,利用低温流体加热沥青路面在冰雪天气中进行融雪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测量融雪率、基本特征点的温度变化、融化时间以及表面温度场等数据,讨论实际道路管道融雪化冰的热工特性和融化规律,对融雪过程进行性能评价。虽然换热工质温度为25℃时,融雪时间长,但是仍然可以应用于道路的融雪化冰;提高换热工质的温度可以有效地降低融雪的时间,但从有效利用工业低温余热、地热和降低热量损失角度出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没有必要一味地增大换热工质的温度。融雪过程中路表无雪率和管道与管道之间区域的升温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始期、线性期(稳定期)、加速期和后加速期;导热沥青混凝土可以明显加速融雪的速度,使融雪的时间降低30%以上,并且能有效提高沥青路面的换热效率和融雪的效率。
第五,通过集热试验验证了试验装置和方法能模拟集热条件,同时可进行沥青混凝土试块进行温度场测试;测试结果的精度满足室内可控条件下对沥青混凝土太阳能集热性能评价的要求。根据沥青路面所处的实际气候条件,借助实验装置模拟气候条件在室内对路面温度场进行测量;获得沥青路面温度的变化过程、温度的垂直分布、温度变化速率以及温度梯度等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导热沥青混凝土对路面温度场有很大影响,路面埋管的最佳深度为2.5cm~5cm。
在室内和大气环境中利用沥青混凝土换热板进行太阳能集热试验,测量集热器内部温度的变化过程;评价不同流量对降低路面温度的效果以及路面初始温度对路面升温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太阳能集热技术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路面温度;随着流量的提高,路面表面温度呈线性关系降低,出口水温下降而单位面积集热量逐渐增加,集热效率增大。在室内持续辐照条件下导热沥青混凝土集热效率达37.5%-47.7%;换热管道间距为30cm,在自然辐照环境中导热沥青混凝土的全天平均集热效率仍相对于普通沥青混凝土可达29.7%。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K51;U416.217
|
|
|
|
1 |
李炎锋;武海琴;王贯明;朱滨;石勃伟;;发热电缆用于路面融雪化冰的实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2 |
范杰;马颖;;除雪剂在除雪中的应用及对环境危害的防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3 |
罗志刚,周志刚,郑健龙;沥青路面水损害问题研究现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4 |
俞建荣,陈荣生,金志强;用沥青砼罩面的碾压砼路面板温度应力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5 |
赵兰萍,徐烈,李兆慈,孙恒;固体界面间接触导热的机理和应用研究[J];低温工程;2000年04期 |
6 |
李侃社,王琪;聚合物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4期 |
7 |
王金昌,朱向荣;低温下沥青混凝土道路温度应力的新评价[J];公路;2004年02期 |
8 |
王锋;韩森;张洪伟;徐鸥明;;盐化物融冰雪沥青混合料的应用研究[J];公路;2009年03期 |
9 |
张洪伟;陈伦坤;张宝龙;潘文君;;抗冻结沥青混凝土路面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J];公路;2011年01期 |
10 |
包秀宁,李燕枫,王哲人;沥青混合料水损害试验方法探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
|
|
|
|
1 |
宫瑾,王经武,陈曼椒,冯海霞;PET/MFMB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2年02期 |
2 |
高建国,陈世山,高玫,蔡发,王英杰,宗成中,刘玮健;废旧塑料鉴别方法的初步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02期 |
3 |
刘国强,瞿金平,杜立刚,曹贤武,俞国华;正弦脉动流场对CaCO_3在PP熔体中的分散作用[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04期 |
4 |
周文英,齐暑华,武鹏,邱华,涂春潮,杨辉;导热塑料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12期 |
5 |
惠雪梅,张炜,王晓洁,魏平;EP/纳米SiO_2/空心微珠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5年07期 |
6 |
高原;王静江;;重型汽车改性PP侧护板的研制[J];工程塑料应用;2005年10期 |
7 |
张丽;冯绍华;;改善热塑性塑料/植物纤维界面相容性方法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6年07期 |
8 |
何宏伟;李开喜;孙国华;谷建宇;刘越;王健;;电化学氧化处理对碳纤维及E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2009年05期 |
9 |
马永金;李世通;;新型高分子材料配混挤出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J];工程塑料应用;2011年03期 |
10 |
赵梦奇,周志强,周作辉;蒸汽远红外养护混凝土的热工测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