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摘要】:“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政府和理论界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农业政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农业政策是指根据本国的国情,规划农业演进的目标,并分阶段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引导农村经济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经济政策。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揭示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路径,深入分析现行农业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际效果,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政策,充分发挥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文共9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从理论上说明农业政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第四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政策演变影响农业发展作历史考察,进一步从现实上说明农业政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五、六、七章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揭示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和路径,实证分析我国现行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效果。第八章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九章是全文的总结和展望。
研究表明,农业政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期影响显著,长期影响并不明显;农业政策对要素投入具有重要的直接影响,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直接影响较小。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遵循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调控机制。农业政策通过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实施农业支持政策,引导农村经济发展,如通过农业政策引导投资的流向,加强公共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业发展方向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引导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引导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实现农业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农业政策通过完善市场供求机制和创新的激励机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如土地经营权的长期不变,对农民构成了产权激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产品最低收购销价和粮食储备的实施,保证了农产品的销售,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拉力;科技创新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推力。农业政策通过调节农产品供求、调节农产品购销价格、调节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民的收益,实现农村的社会和谐,从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是:农业政策的实施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要素投入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和农村产出,最终影响农民的收入和消费。取消农业税对于农业种植面积的增加和劳动力的增加具有直接影响,且短期和长期效应都较为明显;对农业产量和产值的增长有间接影响,且短期效应明显,长期效应并不明显;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短期效应明显,长期效应并不明显。因此,取消农业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农民平均减少百余元的负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村居民收益,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公共投入机制,这将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根据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和路径,针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从四个方面提出了16条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农业政策要以对农民的激励和支持为出发点,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要素投入效率;注重政策的协调性,发挥政策的合力作用;不断创新制度,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