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岩体冻融损伤力学特性试验及破坏机制研究
【摘要】:在寒区由于反复的冻融作用而诱发冻胀融沉、泥石流、滑坡、塌陷等一系列的冻融灾害。节理裂隙岩体是坝基、边坡、地下硐室等寒区岩体工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复杂介质,由于反复冻融而引起其强度损伤劣化、变形的不断增大,将直接影响岩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以及投入使用后的正常运营。随着大量兴起的西部寒区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的冻融岩土工程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紧密围绕裂隙岩体冻融损伤力学特性以及断裂破坏机理开展研究,采用在模型材料中预制裂隙的方法来模拟节理岩体,通过冻融循环试验和单轴以及三轴压缩试验,探讨裂隙岩体的冻融损伤力学特性,分析在冻融-荷载耦合作用下裂隙岩体中微裂纹的萌生、扩展、搭接、贯通及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及力学损伤演化机理,建立裂隙岩体在冻融和荷载耦合作用下的损伤演化方程和本构关系,提出冻融裂隙岩体损伤断裂准则和起裂判据,以新疆天山公路冻融岩质边坡工程为背景,结合试验成果和理论推导进行边坡工程实例的计算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研究工作与获得的有益认识如下:
(1)根据相似理论,结合现场岩体力学特性,成功配制类岩石相似模型材料-水泥硅粉砂浆材料;采用在模型材料中预制裂隙的方法来模拟节理岩体,共制作完整岩样以及具有不同几何特征的裂隙岩样10种。
(2)对预制裂隙岩样进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冻融试验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裂隙几何参数(裂隙长度、裂隙倾角、裂隙数目)对冻融裂隙岩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冻融裂隙岩样的破坏机制进行探讨,总结归纳出裂隙岩体的三种损伤模式:颗粒散落模式、龟裂模式和沿预制裂隙断裂模式。
(3)分析裂隙岩体冻融损伤的影响因素,将其分为外因、内因和其它因素;基于细观损伤理论和宏观统计损伤模型,建立了由三部分损伤(冻融引起的损伤、外荷引起的损伤和冻融与荷载耦合作用引起的损伤)引起的冻融裂隙岩体损伤演化方程,探讨在冻融和荷载耦合作用下裂隙岩体的损伤劣化机制,推导出裂隙岩体在经历冻融和荷载双重作用下的损伤本构模型。
(4)通过冻融裂隙试验进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裂隙岩样在不同围压下的力学特性,分析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不同围压下裂隙的分布对岩样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
(5)基于损伤断裂力学基本理论,推导出拉剪和压剪复合作用下冻融裂隙岩体裂纹扩展准则,建立在冻胀和围压共同作用下裂纹起裂的条件、扩展方向和扩展长度的计算公式,提出冻融作用下裂隙岩体的应力强度因子。
(6)结合裂隙岩样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和力学试验的研究成果,对天山公路一段典型的岩质边坡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在经过数次冻融循环次数后,此岩质边坡的位移、最大主应力以及塑性区的发展变化情况,研究裂隙岩质边坡受冻融循环后,其力学性质的改变对边坡稳定性带来的影响,为冻融循环条件下山区边坡防护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基础技术支持。
|
|
|
|
1 |
陈洪凯;裂隙岩体渗流研究现状(Ⅱ)[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2 |
李睿冉;张国玉;赵洪利;;裂隙岩体洞室开挖力学特性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3 |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年02期 |
4 |
于青春,陈德基,薛果夫,大西有三;裂隙岩体一般块体理论初步[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6期 |
5 |
范波;罗平平;;钻孔压水试验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J];煤炭工程;2010年01期 |
6 |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的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5期 |
7 |
杨立中,黄涛;初论环境地质中裂隙岩体渗流-应力-温度耦合作用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年02期 |
8 |
张电吉,汤平,白世伟;节理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耦合分析[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9 |
陈兴周,李建林,柴军瑞,王如宾;考虑应力状态的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简述[J];地下水;2005年05期 |
10 |
陶振宇;唐方福;;岩体水力模型的比较研究[J];工程勘察;1987年05期 |
11 |
仵彦卿;;利用多孔压水试验资料计算裂隙岩体的渗透系数张量[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3年01期 |
12 |
贺少辉,廖国华,李中林;裂隙岩体初始裂隙网络渗流模型研究[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13 |
袁绍国,杨万根,刘占魁;渗透系数的各向异性对裂隙水渗流潜水面的影响[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年03期 |
14 |
陈志坚,孙英学;裂隙岩体力学参数的弱化处理[J];江苏地质;2000年01期 |
15 |
李新平;米健;张成良;王艳丽;;三维应力作用下岩体单个裂隙的渗流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6年S1期 |
16 |
方涛;柴军瑞;徐文彬;;裂隙岩体渗流水-岩耦合数值分析[J];矿业快报;2007年08期 |
17 |
高俊丽;;降雨入渗对裂隙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9期 |
18 |
李守巨;龙子祺;刘迎曦;冯文文;;基于分形网络模型的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分析(英文)[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21期 |
19 |
张强林;王媛;;裂隙岩体等效热传导系数探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20 |
李睿冉;张国玉;;裂隙岩体离散裂隙网络介质模型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