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
【摘要】: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高度重视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和开发。传统混凝土的设计主要考虑强度指标,忽视了混凝土的耐久性。工程实例表明,很多混凝土过早破坏的原因是因为耐久性差。然而,混凝土的开裂、渗漏是引起混凝土耐久性不良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解决混凝土开裂的方法是综合的,我们调查研究了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开发研制了高性能抗裂外加剂,优化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并通过补偿收缩达到混凝土体积稳定,提高抗裂强度,满足混凝土拌和物高工作性能的要求。本研究采用多种测试技术,应用表面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固体化学、复合材料学、断裂力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调查研究建筑工程中出现的混凝土开裂、渗漏问题,发现混凝土在非荷载作用下开裂主要是由混凝土的自收缩、干燥收缩、温度收缩、塑性收缩、碳化收缩等各种收缩变形引起的。各种收缩变形叠加后,混凝土的限制收缩值超过极限拉伸率导致裂缝的产生。混凝土浇筑初期开裂主要是温度变形和自收缩引起,后期开裂则主要是因干缩所致。
本文讨论了粉煤灰、矿渣、杜拉纤维对混凝土膨胀性能的影响,在补偿收缩混凝土中,掺合料使其膨胀率减低,杜拉纤维可以提高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显著提高劈拉强度。施工和养护对混凝土抗裂防渗性能有重要影响;对于复合抗裂防水高性能混凝土,湿养护时间不宜低于14天。
为了全面地考虑原材料、施工、养护、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率等因素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 利用数学概率分析方法,引入体积开裂概率的概念评估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应用材料复合技术,无机-有机多组份复合,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抗裂材料,提高混凝土的抗裂防渗性能,且满足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要求。同时,提出一套完整的制备抗裂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方法。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运用多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从材料各组份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入手,系统研究材料中各组分与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各相之间化学反应和各相分布状态,在已知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的基础上,探明材料增强和抗裂原理,
胡建勤: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
实现材料性能可设计的目的。
无机增强抗裂材料WJ 掺入普通混凝土中,在水化硬化过程中
生成一定量的微膨胀结晶体,降低空隙率,改善混凝土中孔结构分
布。其膨胀驱动力是凝胶尺寸的晶体钙矾石吸水肿胀和结晶状钙矾
石对孔隙产生膨胀压的共同作用。当WJ掺量为8%一12儿 在钢筋和
邻位的限制下,使混凝土产生0.02%——一0.06%的膨胀率,可在结构
内建立自应力值 a/ 0.2-0.6 MP a,抵消了混凝土因各种收缩变形造成
的拉应力,使混凝土内部的拉应力值降低,从而改善了混凝土的应_
力状态,体积稳定性和抗裂能力显著提高。
有机减水保塑剂YJ,提高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降低坍落度
经时损夫,提高强度和抗渗性能,并降低混凝土早期水化温升,推
迟水化热高峰出现,有效地防止早期温度收缩裂缝。
混凝土中掺入复合抗裂材料KLFS 可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抗裂防
渗能力,混凝土渗透高度比为19%,28d 劈拉强度由基准混凝土的
2.81MPa 提高到 3.28 MPa;28d 抗压强度比 为 135%;拌和物工作
性能优良。应用KLFS,成功配制出C50-C70复合抗裂防渗高性能混
凝土,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复合抗裂防渗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防渗机理:
… (1)复合抗裂材料KLFS 中的含铝相材料与水泥水化产物氢氧
化钙反应形成钙矾石,在限制条件下产生体积膨胀,起补偿收缩作
用,并使混凝土密实:
(2)KLFS 中的无机物质 人与氢氧化钙反应缓慢形成大量微小
晶体,填充孔隙,增大密实性;
(3)KLFS中*组分具有高效减水保塑作用,使高性能混凝土
获得满意的工作性能:
(4)纤维在混凝土三维乱向分布,形成交错的网状结构,约
束混凝土体积的改变;
(5)优化各原材料间的相对比例,增大混凝土密实性,改善各
相界面的结构和孔结构。
|
|
|
|
1 |
游宝坤,方瑞良,陈富银;UEA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J];混凝土;1999年05期 |
2 |
江云安;闵宝琦;;混凝土工程的刚性防水技术与抗侵蚀防治[J];陕西建筑;2001年03期 |
3 |
;新型高性能混凝土混和剂[J];特种结构;1994年01期 |
4 |
路来军,李虎军;首都国际机场停车楼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J];建筑技术;1999年01期 |
5 |
吴文卿,陈裕平,谢麟,韩素芳;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J];建筑科学;2002年03期 |
6 |
廉慧珍;对“高性能混凝土”十年来推广应用的反思[J];混凝土;2003年07期 |
7 |
钱大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性能及发展趋势[J];建材工业信息;2003年04期 |
8 |
张昀青,武秀丽,张昀保,李华琴;大坝防渗心墙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及应用[J];水利学报;2004年04期 |
9 |
姚明甫,詹炳根;养护对高性能混凝土塑性收缩的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0 |
苏青松,张德思,王文斌;高性能混凝土的正交试验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5年02期 |
11 |
;国外高性能混凝土的开发及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1995年01期 |
12 |
曹继文;关于 HPC 混凝土冬施中几个问题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1997年03期 |
13 |
俞海勇,宣怀平,王重建;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粉煤灰;1998年03期 |
14 |
顾培英,陈迅捷,葛洪;高性能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9年03期 |
15 |
黎衍文,屈有亮;C70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制[J];广东建材;1999年09期 |
16 |
于长青;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与裂缝控制[J];工程质量;2001年06期 |
17 |
蒋丽娜,马铭彬;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制[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18 |
李益进,周士琼,杨明;UEA对水泥砂浆和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UE[J];混凝土;2001年05期 |
19 |
王国刚,王天成,宫旭东,李玉生;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在牡丹江大桥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2年09期 |
20 |
季韬;高性能混凝土的反思[J];混凝土;2002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