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建筑在中国的演变
【摘要】: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梵文称作“Stoup”,中文译为“堵坡”。当初印度筑塔是为了埋藏佛的舍利,后来演变为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堵坡”传入我国后,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纪念性建筑。
佛塔随着佛教传入汉地,就沾染上了大汉风。两汉时期,印度佛图就嫁接在中国的楼阁上,而成楼阁式塔。到南北朝时,从建筑形式到象征意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中国佛塔,种类繁多,姿态万千,从建筑形制上看,平面分类就有:四方塔、六角塔、八角塔、十二角塔等等;层级上分有:单层塔、三层塔、五层塔、七层塔、九层塔等等。从建筑材料上看,由汉代的木塔,发展成唐代的砖石塔,并一直占中原佛塔之主流,辽、宋、夏、金时期更出现了金塔、银塔、铁塔、铜塔、象牙塔、琉璃塔、瓷塔、陶塔等等。从建筑形态上看,则有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式塔、支提式塔、金刚宝座式塔、花塔、宝箧印金塔、过街塔和塔门等等。再从象征意义上看,佛塔的演变兵分两路,一路是佛教意义上的汉化,另一路则完全是世俗功用,如:瞭望塔、灯塔、风水塔。尽管汉塔繁复多变,但塔的几个组成部分却是共同的,即地宫、塔基、塔身、塔刹。
自印度的堵坡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创造出塔这种建筑后,将近两千年的岁月中,塔的建筑形式、材料结构,甚至在用途方面都起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塔甚至完全脱离了佛教的范畴,成了新的建筑物。
塔以其千姿百态、雄伟挺拔的形象,不仅给祖国山川名胜增添了风采神韵,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光辉的一页。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U-098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U-098
【引证文献】 | ||
|
|||
|
|
|||||
|
【参考文献】 | ||
|
|||||||||||||
|
【共引文献】 | ||
|
|||||||||||||||||||||
|
|
|||||||||||||||||||||
|
|
|||||||||||||||||||||
|
|
|||||||||||||||||||||
|
【同被引文献】 | ||
|
|||||||||||||||||||||
|
|
|||||||||
|
|
|||||||||||||||||
|
【二级引证文献】 | ||
|
|||||||
|
|
|||
|
【二级参考文献】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