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礼育与现代德育研究
【摘要】:中国自古就被视为礼仪文明之邦,礼乐文明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区别于异域文化的根本标志,礼治模式是华夏传统对人类文明贡献具有独特价值的生存发展之道。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浸润于文化系统的各个方面,奠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结构,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礼将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制度规范和精神心态融为一体,奠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本特征。
在先秦儒家礼学思想中,他们都认识到了礼对国家的重要作用,礼是国家的治国原则和纲领,“国无礼则不正”,“国无礼则不宁”,因此必须治国以礼,与此同时,他们也看到了礼在个体道德领域的重要作用,“人无礼则不生”,“人无礼而不立”,礼不但规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成为个体言行的准则和规范。依据礼是否是人生而有之,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他们都认为本性须修——以礼修身成为儒家的传统,这种以礼修身的过程也是礼育的过程。
儒家礼育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礼制、礼仪、礼义为主要内容,是关于礼的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多层面、全方位的一种思想教育体系。它在内容上涵盖了德育,较德育宽泛。儒家礼育对我国传统礼文化的形成和礼义之邦地位的确立,起了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儒家礼育思想,对于我们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本文从先秦儒家思想入手,以孔、孟、荀三人为代表,分析了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发展与流变,从中提炼出儒家礼育的特质与内容,并将其与德育进行了比较和结合性的探讨与研究,力图以先秦儒家礼育为借鉴,在现代德育体系中建立起一种以“礼”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222;G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