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裂隙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特性研究
【摘要】: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工程活动日益频繁,如岩体边坡的设计,水利水电工程的渗流与控制、水库诱发地震的控制、有害核废料的处置、矿井的疏干降压排水、石油和地热能的开发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都涉及岩体作用力、岩体地应力、地下水渗透力的相互作用及其耦合问题。因此,研究岩体中地下水的活动规律以及渗流场和应力场的耦合问题,已成为岩土工程界普遍关注的课题,也是一项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充分认识国内外裂隙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对裂隙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总结和归纳了裂隙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数学模型,数值计算方法及耦合理论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对裂隙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离散网络介质模型以及双重介质模型的特点和使用条件做了系统阐述和比较,并对他们的有限元求解方法进行了论述,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介绍了裂隙岩体渗流的基本理论。以Navier-Stokes方程为基础,推导了立方定律,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变隙宽裂隙渗流的基本方程,并对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3)建立了裂隙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离散元求解模型,并用离散元分析软件对单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的关系进行了数值模拟,表明孔隙水压力的存在且在较小的情况下则相当于抵消了一部分侧压,使闭合量变小。当孔隙水压力逐渐增大并超过某一值时,裂隙面的法向位移为正,裂隙张开。
(4)对某节理裂隙岩体库岸边坡蓄水水位升高直至边坡破坏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这一过程中渗流场、位移场、应力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对水位6m时的边坡采用耦合算法和非耦合算法分别进行了计算,把两种算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渗流场和应力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很大,不考虑耦合的结果是偏于不安全的。
|
|
|
|
1 |
仵彦卿;对“裂隙岩体渗流-应力-温度耦合作用研究”一文的讨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11期 |
2 |
刘世煌;裂隙岩体渗流网络生成及渗流特性现场试验研究[J];西北水电;1996年01期 |
3 |
宋晓晨;裂隙岩体渗流非连续介质数值模型研究及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4期 |
4 |
毛昶熙,陈平,李祖贻,李定方;裂隙岩体渗流计算方法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1年06期 |
5 |
王媛,速宝玉,徐志英;三维裂隙岩体渗流耦合模型及其有限元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年03期 |
6 |
陈洪凯;裂隙岩体渗流研究现状(Ⅱ)[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7 |
张奇华;邬爱清;;三维任意裂隙网络渗流模型及其解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
8 |
陈洪凯;裂隙岩体渗流研究现状(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9 |
朱维申,申晋,赵阳升;裂隙岩体渗流耦合模型及在三峡船闸分析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1999年03期 |
10 |
李定方,鄢俊,陶同康;裂隙岩体渗流新模型[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6年04期 |
11 |
盛金昌,速宝玉,王媛,詹美礼;裂隙岩体渗流-弹塑性应力耦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3期 |
12 |
宋晓晨,徐卫亚;非饱和带裂隙岩体渗流的特点和概念模型[J];岩土力学;2004年03期 |
13 |
张有天;裂隙岩体渗流与拱坝坝肩稳定[J];西北水电;1992年03期 |
14 |
蔡升华,李方柱;裂隙岩体渗流破坏规律研究[J];电力勘测;2000年02期 |
15 |
董海洲,陈建生,赵维炳;裂隙岩体渗流研究中同位素单孔稀释法α系数的讨论[J];勘察科学技术;2000年06期 |
16 |
杨静熙,陈士俊,刘茂兴;裂隙岩体三维渗流的有限元法计算[J];水利学报;1992年08期 |
17 |
高海鹰,关宏明;三维裂隙岩体渗流混合模型研究[J];人民黄河;1996年05期 |
18 |
王媛,徐志英,速宝玉;复杂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弹塑性全耦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2期 |
19 |
宋晓晨,徐卫亚;裂隙岩体渗流概念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4年02期 |
20 |
董海洲,陈建生,徐洋;裂隙岩体渗流研究中的同位素示踪模型[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