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钒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可控组装、结构与性能
【摘要】:
一维纳米结构材料,因其形状的各向异性而具有优异的物化特性,已在纳米电子学、纳米光电子学、超高密度存储、扫描探针显微镜以及隐身材料等方面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随着对其组成、形貌、尺寸以及组装的人为可控,一维纳米材料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应用。本文在综述了当前关于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组装技术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利用流变相自组装法和微乳液法合成了一维钒氧化物纳米材料,研究了不同组装技术对钒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影响。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
采用流变相自组装法合成VO_2纳米棒,纳米棒尺寸不均匀,团聚现象明显,价键分析发现纳米棒表面没有任何有机物的存在。采用微乳液法合成了尺寸均匀的钒氧化物超细纳米线,由于有机物的存在,纳米线未出现团聚现象,并且自组装成蒲公英状的超结构。延长反应时间或增大反应物浓度,纳米线和蒲公英结构在形貌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尺寸得到有效控制。此外,纳米线在氯仿中能够单分散形成稳定的胶体溶液,研究了该溶液的光致发光性能,通过机理分析发现其丰富的发光谱带分别归属于电荷迁移机制引起的自由激子发光、量子限域效应引起的束缚激子发光、纳米态下某一能级电子跃迁引起的发光以及缺陷能级引起的发光。
将流变相自组装法合成的VO_2纳米棒经过熔融硬脂酸甲苯溶液预处理以后通过微乳液法解决了其团聚问题,使得其在氯仿中具有了很好的单分散性。表面功能化处理后的纳米棒进行了表面分析,结合超细微粒的分散理论,揭示了纳米棒基于空间位阻稳定和静电位阻稳定的单分散机理。
建立了钒氧化物纳米蒲公英超结构的组装模型,解释了其模板诱导、有机诱导和疏水作用诱导的分子自组装机理。利用溶剂挥发自组装技术,分别采用氯仿和乙醇为溶剂,实现了钒氧化物超细纳米线从三维蒲公英结构到边对边排列的二维超晶格结构、三维网格状超结构和一维束状结构的可控组装。分析了不同溶剂和基底对自组装行为的作用机理。采用LB技术组装VO_2纳米棒,获得了(001)晶面取向和局部区域定向排列的LB膜。通过π-A曲线、形貌和XRD分析,研究了单分子膜行为。磁性能研究表明VO_2纳米棒LB膜为顺磁性。
|
|
|
|
1 |
赵鹤云;阚家德;杨留方;吴兴惠;;熔盐介质法制备SnO_2纳米棒的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3期 |
2 |
王大鹏;俞宏英;孙冬柏;孟惠民;樊自拴;王旭东;;液相化学法制备一维纳米材料[J];材料导报;2007年S3期 |
3 |
赵鹤云;杨留方;朱文杰;柳清菊;吴兴惠;;氧化还原法制备SnO_2纳米棒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4年04期 |
4 |
尹贻东;李成发;侯海鸽;范乃英;袁福龙;时艳美;孟庆玲;;一维CuO纳米棒的微乳-均匀沉淀耦合法制备与结构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10年02期 |
5 |
田柳青,叶代启;以堇青石蜂窝陶瓷为载体的新型钒氧化物脱氮催化剂研究[J];环境科学;2004年01期 |
6 |
;我国科学家首次制成氮化镓一维纳米新材料[J];科技导报;1998年09期 |
7 |
杨小勤;赵永男;;一维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J];材料导报;2006年S2期 |
8 |
鲍恩波;姬保卫;何广明;华正和;;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制备金属/合金纳米管的研究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年02期 |
9 |
徐小勇;胡学兵;施卫国;向芸;;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J];硅酸盐通报;2008年06期 |
10 |
陈求索;余海湖;黄金山;吴银伟;史勇;;钒氧化物纳米管的制备与表征[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11 |
程忠玲;;一维聚苯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0年06期 |
12 |
;准一维纳米材料[J];新材料产业;2002年04期 |
13 |
刘进轩,向娟,田中群,毛秉伟;电沉积法制备用于一维纳米材料电子输运性质测量的基底[J];电化学;2004年01期 |
14 |
周泊,史发年,王静梅,陈民勤;Ni(phen)(H_2O)(V_2O_6)的水热合成和晶体结构(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02期 |
15 |
雷蕾;江琦;汪玮明;;无机非碳纳米管的合成[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08年03期 |
16 |
姚佳良;王卫伟;;两种咪唑类室温离子液体对Te纳米棒状结构生长的影响[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10期 |
17 |
彭应国,李方华;(Sr,Nd)CuO_2相中的微结构与氧缺位[J];电子显微学报;1994年06期 |
18 |
董亚杰,李亚栋;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组装与器件[J];科学通报;2002年09期 |
19 |
何秋星,刘蕤,杨华,陈权启;微乳液法制备纳米ZnO粉体[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20 |
陈文,彭俊锋,麦立强,徐庆,朱泉峣;两种一维纳米结构钒氧化物的合成与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