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制造商创新能力的评估
【摘要】:
欠发达国家以经济和社会利益为目的而允许跨国公司在本国开展商业活动。但事实上,经常把业务从一个地区转向另一个地区的跨国公司,除了给东道国带来利益外,同时也会由于引起东道国资源过度开发、产业自主权丧失等问题对东道国的企业和产业发展带来伤害。
中国作为欠发达国家之一,也实行了同样的引进政策(20世纪80年代的开放政策),邀请跨国公司在国内很多领域内进行投资,尤其是汽车产业领域,其目的在于力图通过技术的革新而获得经济利益和提高汽车产业竞争力。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战略实施并不是很成功,主要原因在于跨国公司害怕丧失市场支配地位而不愿意转让其核心技术。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开放政策实施以来,跨国公司就通过大量投资长期控制着中国的汽车市场。由于缺乏资本,技术和专业知识,大多数国内汽车制造商高度依赖国外引进,并被迫进行合资或成为外资公司经营代理。这一经营模式在提高了企业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2009年1月统计数据)的份额同时,也使的他们的自主生存更加严峻,预计2014年中国汽车企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本文主要通过与其他国家汽车产业的比较分析来评价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能力。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阐释论文研究目标、重要性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回顾与总结并以此形成本文的研究基础;第三章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第四章运用人口统计学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主要运用描述统计学、预警系统、竞争力权重模型等一些统计学和数学领域的方法评价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预警系统方法主要通过中国国民对汽车产业的期望值和实际感受的比较分析去确立中国汽车产业创新的层次和水平。竞争力权重模型主要通过中国和其他国家国民对各自国家汽车产业评价的对比分析,评价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第六章主要对两个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如何通过创新提升他们的竞争力。第七章是全文的总结和研究展望部分。
与传统的观点所不一样的是,本文研究认为:第一、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已达到一个令人较为满意的层次;第二、中国汽车制造商与外国汽车制造商相比同样具有竞争力;第三、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共识,不应该为新一代汽车中出现中国的品牌而感到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