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百合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
【摘要】:原生质体培养及再生体系的建立在植物体细胞杂交、遗传转化及理论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 Wilson)抗病性强,是重要的育种材料,可为体细胞杂交提供优良的亲本性状,其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的研究是体细胞杂交的前提。本文首先对岷江百合组培鳞茎诱导的两种愈伤组织的胚性进行鉴定,对其愈伤组织的状态进行调整,然后进行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及其体系的优化。
岷江百合两种愈伤组织的胚性鉴定结果如下:黄色愈伤组织为胚性愈伤组织,白色愈伤组织为非胚性愈伤组织。两者特征是:黄色愈伤组织外观形态上结构紧密,有光泽,质地硬,表面有许多光滑的球形突起,易剥离;其超微结构为细胞壁薄,排列紧密,细胞间隙很小,核大,质稠,细胞器较多,液泡很小而少。白色愈伤组织外观形态上结构疏松,湿软,没有光泽,表面没有突起;其超微结构为细胞壁厚,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很大且排列不规则,细胞核小,液泡很大甚至充满整个细胞。
以诱导的非胚性愈伤组织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的氯化钴及蔗糖对愈伤组织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的氯化钴(0.05 pμmol/L)和蔗糖(90g/L)有利于非胚性愈伤组织向胚性愈伤组织转变。氯化钻、蔗糖的浓度对岷江百合非胚性愈伤组织长势、增值系数、增殖体积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性差异。较低浓度的氯化钴(0.01μmol/L)、蔗糖(30g/L)对愈伤组织的长势、增值系数及增值体积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氯化钻和蔗糖浓度的增加,其长势、增值系数和增殖体积均有所降低。
以悬浮细胞或愈伤组织为材料,运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在酶解过程中研究酶液中的纤维素浓度、洗液中山梨醇浓度、酶解时间和酶解方式等因素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梨醇浓度和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影响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山梨醇浓度为140g/L,酶解时间为6h时分离得到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产量最高达7.17×105个/g,活力达到70.6%。纤维素酶浓度和酶解方式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
以制备的原生质体-酶混合液为试材,研究纯化过程中细胞筛目数、离心转速及时间对原生质体纯度的影响。结果如下:经目镜测微尺测量,岷江百合原生质体的直径大小为30-80μmm。180目是最适合岷江百合原生质体粗过滤的细胞筛目数。离心转速为300r/min,时间为4min或5min时原生质体的纯度最高。
采用液体浅层培养法将纯化的原生质体进行培养,研究培养基的糖种类及浓度对原生质体分裂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比蔗糖更有利于原生质体的分裂,最佳浓度为60g/L。此时,原生质体分裂最早,分裂频率最高。培养2d后,原生质体便开始膨大变形,5d后原生质体发生第一次分裂,随后发生第二次分裂,10d后,分裂形成8~16个细胞组成的小细胞团。第一次分裂频率约为5%,细胞团形成频率约为2.5%。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682.29
|
|
|
|
1 |
王旭东,于振文,樊广华,潘庆民;钾素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5期 |
2 |
管延安,李根英,隋新霞,黄承彦;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2年05期 |
3 |
刘高峰,杨洪强;β-氨基丁酸对湖北海棠防御酶系活性和超微弱发光的诱导作用[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
4 |
王玉珍,刘香玲,罗景兰;大叶饲料型刺槐组培技术体系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
5 |
梁超;张学英;杨秀凤;张秀田;王玮;;耐盐丰产小麦品种德抗961的耐盐生理机制[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
6 |
安呈峰;郝巧梅;毕建杰;叶宝兴;;羟丙基壳聚糖对小麦幼苗生理功能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7 |
张清霞;杨晓云;张淑霞;王媛;司朝光;;大白菜花药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
8 |
崔美;焦其庆;陈学森;陈晓流;;苹果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
9 |
江力;孔小卫;吴晓杰;李少松;;烟草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10 |
罗杰,谢宜勤,陈峰;不同剂量抗旱剂对鸡冠花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3期 |
|
|
|
|
|
1 |
王凤兰,周厚高,黄子锋,林越平;亚洲百合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2 |
田爱梅;郑日如;王国强;陈发菊;曹家树;;中国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的研究·保护与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
3 |
王效忠;;山东百合科植物区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
4 |
王红霞;范雪晖;;芦荟原生质体的分离[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
5 |
张凤兰;钉贯;靖久;;大白菜小孢子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的探讨[J];北京农业科学;1993年02期 |
6 |
舒文华,耿华珠,孙勇如;紫花苜蓿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再生[J];草地学报;1994年01期 |
7 |
白静仁,何茂泰,袁清,萨仁,李永干;野生黄花苜蓿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J];草地学报;1994年01期 |
8 |
王玉民,刘艳芝,夏彤,李望丰,李俊波,董英山;苜蓿子叶体细胞胚的诱导和植株再生(简报)[J];草地学报;2005年01期 |
9 |
赵红娟;张博;陈爱萍;李培英;肖燕;;酶解对苜蓿子叶原生质体分离效果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8年01期 |
10 |
马晖玲;赵小强;周万海;吴翔;;草地早熟禾午夜2号植株再生研究[J];草地学报;2009年02期 |
|
|
|
|
|
1 |
张红梅,王俊丽;植物原生质体游离、培养及应用[J];河北林果研究;2002年04期 |
2 |
吴石君,林忠平,马诚,王玉秀,赵玉锦,刘红军;从胡萝卜愈伤组织分离的原生质体获得再生植株[J];遗传学报;1977年04期 |
3 |
蒋迪军,牛建新,蒋红东;新疆大无核白葡萄原生质体培养[J];果树学报;1995年S1期 |
4 |
廖兆周,劳方业,颜秋生,张雷琴;甘蔗原生质体培养──快速再生植株[J];甘蔗糖业;1999年06期 |
5 |
范志强,杜希华;影响葡萄原生质体分离因素的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1999年05期 |
6 |
陈凡国,夏光敏;紫外线对玉米(Zea mays L.)原生质体影响的初步研究[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
7 |
佘建明,吴敬音,周邗扬;陆地棉原生质体高频率分裂及植株再生[J];遗传学报;1993年06期 |
8 |
丁爱萍,王洪范,曹玉芬;苹果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J];植物学报;1994年04期 |
9 |
张玉华,黄剑华,陆瑞菊,孙月芳,颜昌敬;大麦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培养再生绿苗[J];上海农业学报;1995年04期 |
10 |
李书平,王建迎,刘世强;小麦原生质体培养现状及其进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