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细鳞鲑仔稚鱼耳石微结构及荧光标记研究
【摘要】: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为冰期自北方南移的残留种,隶属于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细鳞鲑属(Brcahymystax),为我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渭水河、子午河的上游,1988年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属濒危物种。然而,对该物种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研究仍然相当薄弱,物种保护、资源增殖和保护区管理缺乏有效的理论依据。本文以人工繁殖和自然繁殖的秦岭细鳞鲑仔稚鱼为实验材料,观察其耳石微结构特征,研究仔稚鱼耳石形态发育、生长轮沉积规律,并通过日轮信息对其自然繁殖期进行了初步退算;对秦岭细鳞鲑胚胎及仔鱼耳石标记方法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
1.矢耳石和微耳石在仔鱼出膜当日出现,均呈圆盘状,矢耳石稍大,星耳石在仔鱼孵出后24d出现。随着仔鱼的发育,耳石的形状也逐渐改变。矢耳石在仔鱼孵化一周,开始形成椭圆状多核并向两端伸长,24d后形成稳定的前段较尖、后端圆钝的蚌状;微耳石在仔鱼孵化一周后,转变为多原基的近椭圆形,24d后耳石核心偏向,55d后转变为边缘具有波状起伏的梨形。相比其他两种耳石,耳石形状为较稳定的扇形,但核内耳石原基和中心核模糊,耳石中心核偏向一端。
2.仔鱼耳石上可观察到原基、中心核和生长轮等。秦岭细鳞鲑耳石属多核多原基结构,其中以两中心核五原基最为常见。秦岭细鳞鲑仔鱼在孵出24h内出现第一条较为模糊的生长轮,之后每天形成一个轮纹。矢耳石相比其它两种耳石,尺寸较大较易摘取,且轮纹较易观察,所以本文推荐使用矢耳石为最佳观察对象。矢耳石生长轮数与日龄呈线性相关,相关方程为:N=0.9805d-0.098(r2=0.9987,n=77,P0.001)。
3.秦岭细鳞鲑初孵仔鱼全长为11.10-11.54 mm,孵出18d仔鱼卵黄囊接近消失。从仔鱼刚孵出到卵黄囊消失前后,仔鱼全长随日龄增长速率变缓;对仔鱼耳石长径的测定数据分析表明,在仔鱼全长19 mm左右耳石长径和体长的生长关系也存在一个拐点。仔鱼全长小于19mm,矢耳石长径(R)和仔鱼全长(L)呈指数关系;当仔鱼全长大于19mmm,微耳石和矢耳石长径与仔鱼全长呈线性增长。
4.对采自咸宜河中段的116尾秦岭细鳞鲑仔稚鱼全长和日龄分布进行了统计,仔稚鱼全长范围土要集中在26-28 mm之间,日龄范围为18-41 d,以26-32 d日龄所占比例较高,占总数的57.76%。根据采样时间及仔稚鱼日龄分布等退算,当年秦岭细鳞鲑仔稚鱼在咸宜河中段的孵出日期为4月28日-5月21日,主要孵出高峰在5月上旬;同时结合实验室条件下秦岭细鳞鲑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所需积温(197℃)与采样河道水温数据,退算出当年秦岭细鳞鲑自然群体最早的产卵日期为4月2日,最晚日期为5月5日。
5.采用茜素络合物(ALC)在秦岭细鳞鲑胚胎和仔鱼阶段进行浸泡标记试验,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耳石都出现橘红色荧光标记。浸泡胚胎组最适处理条件是茜素络合物溶液浓度30 mg/L持续浸泡18 h,标记率100%,出膜后15d仔鱼存活率91%,标记环“非常明显”;仔鱼浸泡组最适处理条件是茜素络合物溶液浓度120mg/L持续浸泡12h,标记率83.3%,处理15d后仔鱼存活率92.3%,相比对照组统计检验无差异,标记环“较明显”。相比上述两种方法,浸泡胚胎试验组相比浸泡30d仔鱼试验组所需要的茜素络合物(ALC)溶液浓度更低,而且在标记成功率、标记效果、标记后仔鱼存活率以及标记成本等方面也更为理想。
|
|
|
|
1 |
王宝璋;制作鱼类耳石样本的新技术[J];水产科技情报;1996年01期 |
2 |
宋树恢;一种新的鱼龄判别法[J];世界农业;1988年11期 |
3 |
朱鑫华,吴鹤洲,成贵书,王新成;牙鲆年龄和生长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1年05期 |
4 |
解玉浩,李勃,富丽静,R.L.拉特克,王志余;鸭绿江香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研究[J];动物学报;1995年02期 |
5 |
解玉浩,李勃,王国恩;池沼公鱼耳石日轮的观察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5年04期 |
6 |
解玉浩,唐作鹏,解涵,李勃,张世东,于福;有明银鱼耳石显微结构和微化学研究[J];动物学报;2001年02期 |
7 |
宋昭彬,曹文宣;鱼类耳石微结构特征的研究与应用[J];水生生物学报;2001年06期 |
8 |
解玉浩,李勃;饥饿和光照对鳙仔鱼耳石沉积和日轮形成的影响[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9 |
孟田湘,任胜民;渤海黄盖鲽的年龄与生长[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6年02期 |
10 |
杨帆,彭文辉;南方鲇仔幼鱼耳石日轮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11 |
黄;水产品的药用价值简介[J];渔业致富指南;1998年13期 |
12 |
张治国,王卫民;鱼类耳石研究综述[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13 |
黄玉霖,贾俊成,何大仁;罗非鱼内耳形态结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4年03期 |
14 |
沈建忠,曹文宣,崔奕波;用鳞片和耳石鉴定鲫年龄的比较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1年05期 |
15 |
李城华,沙学绅,尤锋,杨纯武,黄瑞东;梭鱼仔鱼耳石日轮形成及自然种群日龄的鉴定[J];海洋与湖沼;1993年04期 |
16 |
杨雨壮,秦大公,殷丽洁,杨树勋;江鳕耳石年轮[J];生物学通报;2002年02期 |
17 |
宋昭彬,常剑波,曹文宣;草鱼仔鱼耳石的自然标记和生长轮的清晰度[J];动物学报;2003年04期 |
18 |
兰永伦,罗秉征;大黄鱼耳石、体长与年龄的关系[J];海洋与湖沼;1996年03期 |
19 |
牟善彬,孙振亚, 常剑波;鱼类耳石扫描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1995年03期 |
20 |
李城华;日本鳗鲡早期阶段耳石中心核外周标记轮的观察[J];海洋科学;199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