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其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摘要】: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属鲶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各水系。近年来已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优质养殖鱼类。针对野生黄颡鱼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及黄颡鱼遗传连锁图谱等遗传背景的研究对于黄颡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及最终实现黄颡鱼良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本研究在黄颡鱼微卫星标记开发的基础上,对采集于4个水系的12个野生黄颡鱼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AFLP标记和微卫星标记构建了黄颡鱼的第一代遗传连锁图谱。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FIASCO法开发黄颡鱼微卫星引物
物种特异性微卫星标记是对该物种开展各项遗传背景研究的基础。本研究采用FIASCO法对黄颡鱼微卫星引物进行了开发和筛选,实验中共挑取594个阳性克隆,77个克隆送出测序,75个测序成功获得完整序列,其中含有符合要求的微卫星重复序列(二核苷酸重序列复次数大于等于8,三核苷酸序列复次数大于等于6,四核苷酸序列复次数大于等于6)的克隆序列54个,占测序克隆总量的70.13%。
54个含有微卫星的序列共设计出43对引物,有20对引物能够稳定地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目的条带,多态性检测显示其中16个位点具有多态性,4个位点在检测群体中呈单态性。16个多态位点中有10个位点符合哈温平衡,其余6个位点经Bonferroni校正后显著偏离哈温平衡(P值为0.0000至0.0059)。16个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11个,平均等位基因数5.4个;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6372至0.8772,平均期望杂合度0.7521;观测杂合度为(Ho)范围为0.1250至0.9500,平均观测杂合度0.5990;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3841至0.880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6534。
(2)数据库搜索法筛选黄颡鱼微卫星标记
与物种功能基因相对应或本身就是功能基因一部分的Ⅰ型标记在鱼类的遗传学研究尤其是对具有良好经济性状的品种选育种中是非常有效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中利用GenBank公共数据库中搜索到的6条含有微卫星序列的黄颡鱼功能基因序列设计出9对引物,有5对引物可以扩增出稳定的目的条带。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有3个位点具有多态性,位点EST01和EST07在检测群体呈单态性。3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4个,观测杂合度为0.5750-0.9750,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4949-0.7516,多态信息含量在0.3693-0.6940之间,除位点EST06符合哈温平衡外,其余2个位点经Bonferroni校正后均显著偏离哈温平衡(P值分别为0.0000和0.0062)。3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均为Ⅰ型微卫星标记。
(3)黄颡鱼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是一个物种的重要特征,反映一个物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对环境变迁持续进化的潜力,同时也反映了生态适应进化、环境变迁与自然选择的效应。本研究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采自4个水系的12个野生黄颡鱼群体(共460个样本)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12个黄颡鱼野生群体的期望杂合度(He)在0.6222-0.6940之间,观测杂合度(Ho)在0.4489-0.9611之间,等位基因丰度AR在3.2794-4.1543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在3.1-4.4之间,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968-0.6378。12个黄颡鱼遗传多样性普遍处于较高水平,但采自珠江水系的西江群体XJR的遗传多样性最低,并在位点Pf428显示出单态性。
NJ聚类和UPGMA聚类结果均显示12个群体被分为3支:西江群体为独立的一支,巢湖群体CHL、黑龙江干流群体HLJR和洪泽湖群体HZL构成第二支,其余8个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黄颡鱼群体组成了第三支,三个分支的划分恰好与各群体所处水系的位置相同。基于遗传距离DA构建的带有自展值的UPGMA聚类树也显示出相同的聚类结果。分子方差分析显示总变异的11.69%来自于三个黄颡鱼地理分支间的变异,6.02%来自于地理组群内群体间变异,而群体内变异占总变异的82.29%,黄颡鱼三个地理分支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1771(P0.001),遗传分化程度为中度。
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直线距离的Mantel检测结果显示,12个黄颡鱼群体间的遗传距离(Nei氏无偏距离)与地理直线距离的对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3937,R2=0.155,P=0.9200),黄颡鱼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不符合地理隔离模式。
(4)黄颡鱼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是黄颡鱼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为进一步了解黄颡鱼基因组成、基因克隆及重要经济性状定位奠定基础,实现对黄颡鱼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资料。本研究利用81对AFLP引物组合产生的411个多态性位点和15个微卫星标记,以黄颡鱼单对亲本及其杂交F1代为作图群体,运用拟测交策略分别构建了黄颡鱼雌雄遗传连锁图谱。
在黄颡鱼雄性连锁图谱中,100个AFLP标记组成了13个连锁群(遗传标记数量大于4)、6个三联体和7个连锁对,总图距为1142.2 cM。其中框架图总长度为813.2 cM,连锁群长度为17.1 cM至194.2 cM,标记间平均间隔距离为15.6 cM。雌性连锁图谱中,由75个标记组成的6个连锁群,7个三联体,13个连锁对,总图距为1115.8 cM。其中框架图长度为612.2 cM,连锁群长度介于60.3 cM至160.0 cM之间,标记间平均间隔距离为22.3 cM。由雄性和雄性连锁图谱估算的黄颡鱼基因组长度分别为1951.7 cM和2180.4 cM。所构建的雄性和雌性黄颡鱼框架图谱覆盖率分别为41.67%和28.08%。如果将三联体和连锁对也考虑进去,雄性和雌性黄颡鱼图谱总覆盖率则分别为58.53%和51.18%。
|
|
|
|
1 |
雷涌;配合饲料养黄颡鱼技术要点[J];江西饲料;2002年02期 |
2 |
梁宗林,孙骥;黄颡鱼稻田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2年11期 |
3 |
夏克立,王教玉,刘丽晖,阎淑杰,王德君,贾凤英;黄颡鱼养殖技术之一 黄颡鱼池塘育种技术[J];中国水产;2003年03期 |
4 |
王志林,陈超,陈祖培,许爱国,卢磊,宋学宏;不同模式培育黄颡鱼夏花的比较[J];科学养鱼;2003年06期 |
5 |
苏雪红;黄颡鱼的人繁与苗种培育[J];科学养鱼;2003年12期 |
6 |
王跃红,吴帮详,夏森;黄颡鱼、梭鱼种苗引种经验谈[J];渔业致富指南;2003年12期 |
7 |
王文彬;网箱养殖黄颡鱼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5年04期 |
8 |
徐承旭;;黄颡鱼的混养技术[J];新农村;2006年08期 |
9 |
肖祖国;刘宗英;;黄颡鱼与家鱼等混养试验[J];河北渔业;2007年07期 |
10 |
赵春燕;;黄颡鱼的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2007年10期 |
11 |
孙健;杜龙君;李国华;;池塘主养黄颡鱼高产试验[J];养殖与饲料;2010年04期 |
12 |
杨广,刘金科;黄颡鱼的池塘套养研究[J];淡水渔业;2000年04期 |
13 |
张翠莲,姜海平 ,成兆和;池塘主养黄颡鱼技术[J];内陆水产;2001年08期 |
14 |
汪长友,林干云;水库网箱养殖黄颡鱼技术[J];中国水产;2002年11期 |
15 |
蔡焰值
,黄永涛;黄颡鱼的人工养殖技术讲座 第三讲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中)[J];渔业致富指南;2002年09期 |
16 |
陈永祥;黄颡鱼池塘主(混)养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2年17期 |
17 |
欧阳敏,魏宏民,张明,肖秀兰,陶其辉,吕琳;池塘主养黄颡鱼不同放养密度的对比试验[J];水产科学;2003年03期 |
18 |
宋学宏,陈祖培,王志林,杨彩根,陈超,许爱国,卢磊;黄颡鱼当年幼鱼的生长特性[J];水利渔业;2003年04期 |
19 |
赵建国,王伟;黄颡鱼池塘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04年04期 |
20 |
乔小燕,钱华;黄颡鱼池塘无害化养殖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