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固定相的研究及应用
【摘要】:毛细管电泳由于具有高效、快速、微量的特点,使其成为分析化学20世纪以来发展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毛细管电色谱是毛细管电泳常用的六种分离模式之一,兼具电泳的高效和液相色谱的高选择性优点,成为当代色谱学发展的新方向和研究热点。色谱柱是色谱技术的心脏,而固定相是色谱柱中最关键的部分。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发展,现有的电色谱固定相难以满足日益复杂分离对象的分离要求,因此,发展新型毛细管电色谱固定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整体柱是采用有机或无机聚合的方法在色谱柱内进行原位聚合的连续床固定相。硅胶基质整体柱具有高的通透性和柱容量,溶剂耐受能力强,化学稳定性高等优点,但是由于硅胶基质整体中只有硅羟基,分离能力有限,可以通过柱后修饰和有机-无机杂化这两种方法能引入更多的功能基团来实现高选择性的分离。杂化法是将含有有机功能基团的硅氧烷前驱体引入溶胶-凝胶缩聚的过程中,这样就可以直接在合成硅胶基质的同时引入所需的功能基团,一步制得整体柱来满足分离的要求,通过改变各种具有不同性质前驱体的配比,可以方便地控制杂化固定相的结构特性和选择性。该方法中所形成的Si-C与整体以共价键形式结合,能克服柱后修饰的固定相水解稳定性较差的不足。
超分子化学是一门研究分子间特定识别能力的新兴学科,超分子化合物所具有的主-客体识别能力为高选择性的色谱分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复杂物质的分离和纯化。近年来,利用两种超分子化合物的协同作用用于解决复杂样品的分离已引起关注,也有用于毛细管电色谱固定相的报道,但是用作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固定相的报道并不多见。
本文合成了几种含有端烯基的新型超分子液晶和液晶冠醚化合物和含有双键的离子液体,制作了含有乙烯基的杂化硅整体柱,通过双键聚合反应,将所合成的超分子化合物及离子液体键合到杂化硅整体柱表面,系统研究了其在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分离性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样品的分析中。主要内容如下:
1.合成了含有端烯基的液晶4’-(ω-十一烯基氧)-4-联苯酚(UX);三种含有端烯基的液晶冠醚:4-(烯丙基氧)-4’-(4’-羧基苯并15-冠-5)联苯(PCB)、4-(ω-十一烯基氧)-4’-(4’-羧基苯并15-冠-5)-2,2-二苯丙烷(UCP)和4-(ω-十一烯基氧)-4’-(4’-羧基苯并15-冠-5)联苯(UCB)。并采用熔点测定、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质谱法对所合成的几种固定相的纯度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四甲氧基硅烷和乙烯基三甲氧硅烷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含有乙烯基的杂化硅胶整体柱,采用扫描电镜考察了制孔剂用量、硅烷化试剂用量和尿素用量对乙烯基杂化硅整体柱形貌的影响,进一步优化了整体柱的制备条件,经优化后制备的整体柱,采用夺汞法测定了孔径分布,通孔孔径约为3μm,分布较均匀。
2.将合成的带烯基的近晶相液晶4’-(ω-十一烯基氧)-4-联苯酚(UX)用作毛细管电色谱固定液,通过用自由基聚合反应将液晶固定液修饰到带烯基的有机-无机杂化硅胶整体柱上,与未进行修饰的硅胶整体柱相比较,制备的液晶整体柱有好的选择性,萘酚、多环芳烃、酞酸酯和甾体激素得到很好的分离。同时,考察有机溶剂、溶液pH值、缓冲溶剂对分离的影响。并探讨其分离机理,提出以上分离对象选择性的改善主要是由于液晶上长链烷基的疏水作用和液晶上的羟基官能团氢键作用所致。
3.通过自由基聚合将所合成的含有端烯基的液晶冠醚4-(ω-十一烯基氧)-4’-(4’-羧基苯并15-冠-5)-2,2-二苯丙烷(UCP)键合至硅胶整体柱上,首次制备了液晶冠醚UCP修饰的杂化硅基质整体柱。成功地实现了多环芳烃、苯二酚、氨基甲酸酯农药和甾体等难分离物质的分离。相比未修饰液晶冠醚的杂化硅基质整体柱,电色谱分离选择性显著提高。由于液晶冠醚冠醚上的富电子云密度的氢键作用及长链液晶基团的疏水作用的协同效应,使该柱具有高选择性和良好的分离效率。
4.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将短链液晶冠醚4-(烯丙基氧)-4’-(4’-羧基苯并15-冠-5)联苯(PCB)和长链液晶冠醚4-(ω-十一烯基氧)-4’-(4’-羧基苯并15-冠-5)联苯(UCB)交联到杂化硅整体柱上,制备了两种液晶冠醚PCB和UCB修饰的杂化硅基质整体柱。成功地实现了酞酸酯、酚类和核苷酸的分离。并与液晶修饰的整体柱(UX)以及未修饰的整体柱的分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酞酸酯的分离,是由于长链的疏水作用导致;对于酚类物质的分离,氢键作用力和疏水作用都有贡献,二者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分离的效果。
5.以自制的液晶冠醚修饰的杂化硅整体柱(UCB-VTMS-TMOS)为毛细管电色谱的分离柱,首次建立毛细管电色谱法分析番茄中毗虫啉和多菌灵残留的定量检测方法。对样品萃取和净化条件以及毛细管电色谱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待测样品的基质效应对定量结果的影响,采用标准加入法定量,能有效地克服基质效应,回收率令人满意。方法的检出限均低于国际食品法典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方法快速、简便,适合于番茄中吡虫啉和多菌灵的残留分析。
6.合成了含有烯丙基的离子液体采用自由基聚合反应将所合成的含有烯丙基的离子液体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1-allyl-3-methyl imidazole chloride,记作AMC),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将其固定到杂化硅整体柱表面,制备了离子液体修饰的杂化硅整体柱,利用该整体柱分离了核苷酸、酚类物质和苯甲酸。与未进行修饰的整体柱相比较,分离选择性提高,究其原因,认为是碳链提供的疏水作用和咪唑环提供的氢键作用以静电作用导致。
|
|
|
|
1 |
包玉敏,付戈妍,齐建平;毛细管电色谱中固定相的选择以及固定相粒度对柱效的影响[J];光谱实验室;2002年04期 |
2 |
陆豪杰,阮宗琴,康经武,游静,欧庆瑜;毛细管电色谱进展[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999年03期 |
3 |
田耘;曹小敏;张琪;曾昭睿;;超分子化合物毛细管电色谱固定相的研究进展[J];色谱;2009年06期 |
4 |
邹汉法,施维,张玉奎;高效细内径毛细管电色谱填充柱的制备[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5 |
夏东升,冯钰錡,达世禄;毛细管电色谱分离对映体的研究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2000年05期 |
6 |
张维冰,平贵臣,张凌怡,张庆和,张丽华,张玉奎;毛细管电色谱中超长进样溶质在柱内的分布特征[J];分析化学;2003年04期 |
7 |
魏伟,王义明,罗国安,闫超;毛细管电色谱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1997年03期 |
8 |
叶明亮,邹汉法,刘震,朱军,张玉奎;开管毛细管电色谱进展[J];分析测试学报;1999年01期 |
9 |
李金祥;李曼;曲虹瑾;;利用QG-F814和BMA为单体制备含氟整体固定相[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0 |
雷政登,叶明亮,邹汉法,吴仁安,倪坚毅;用强阴离子交换毛细管电色谱分离阴离子化合物[J];分析化学;2001年03期 |
11 |
王霞,李永民,陈立仁;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制备新进展[J];化学研究;2005年01期 |
12 |
付戈妍;毛细管电色谱中流动相的离子强度对ODS柱分离行为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13 |
李金祥;曲虹瑾;李曼;;酮类化合物在含氟和非含氟整体柱上电色谱保留行为比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4 |
郭怀忠,毕开顺,孙毓庆;毛细管电色谱中组分保留因子表达式的讨论[J];色谱;2004年05期 |
15 |
阎超;;引言[J];色谱;2010年03期 |
16 |
赵敬湘,杨更亮,宋秀荣;填充毛细管电色谱的研究现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7 |
黎艳,刘虎威;毛细管电色谱手性分离进展[J];色谱;2000年03期 |
18 |
谢敏杰,冯钰锜,达世禄;使用含离子涂层柱的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电色谱的研究进展[J];色谱;2000年06期 |
19 |
李前锋,陈宏丽,陈兴国,胡之德;毛细管电色谱中整体式高聚物毛细管柱技术的进展[J];分析化学;2002年06期 |
20 |
吴琼;王园朝;金瑛芝;;无机硅胶-有机聚合物混合基质C_4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