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
【摘要】:自交不亲和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重要途径之一,改良自交不亲和系是选育优良自交不亲和杂种保障。本实验以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S-1300和103份来自国内外的普通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利用与自交不亲和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并对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机制进行了验证。主要结果如下:
1.在杂交组合“S-1300×9-9600”F2分离群体(510株)中调查亲和植株和不亲和植株分别为369株和141株,在“(S-1300×9-3600)×S-1300”分离后代BC1(40株)中亲和株和不亲和株分别为22株和18株,分别符合3:1和1:1比,验证甘蓝型油菜S-1300的自交不亲和性受单位点控制。
2.在S-1300与恢复系杂交组合“S-1300×9-6266”的F2分离后代中(共21个单株)检测出基因型S47S47、S60S47、S60S60分别为6株、7株、8株,分别对应表型SC、SC、SI为6株、7株、8株;在S-1300与保持系杂交组合“S-1300×9-6265”的F2分离后代中分析21个单株(有三株基因型检测未明),检测出基因型S60S60、S60S29、S29S29分别为6株、9株、3株,对应表型SI、SI、SC为6株、8株、7株;检测自交不亲和纯合系S-1300基因型全部为$60S60,对应表型全为SI。实际表型与标记推测表型吻合良好,这说明本实验室开发的分子标记能够有效运用于辅助改良自交不亲和系。
3.以S-1300为母本,优良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得到杂种F1,再以优良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父本进行回交得BC1,用本实验室开发的分子标记SRKa进行辅助选择,跟踪自交不亲和位点,挑选分离群体中杂合亲和的单株套袋自交得到BC1F2,继续结合分子标记选择自交不亲和单株进行剥蕾繁殖得到BC1F3,继续自交,结合田间表型鉴定,得到改良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
4.以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S-1300为母本,优良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得到F1,F1代套袋自交,对分离群体后代F2用分子标记SRKa,跟踪自交不亲和位点,结合田间表型,挑选基因型纯合的自交不亲和单株,连续套袋自交,并用人工剥蕾法进行繁殖直到F4,继续自交,结合田间表型鉴定,最终得到改良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
|
|
|
|
1 |
高永同,邵胜才;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的“三系”选育初报[J];湖北农业科学;1981年08期 |
2 |
张启华,牛淑贞,吕金殿,甘莉;油菜自交不亲和系杂种酯酶同工酶的研究初报[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1年01期 |
3 |
张晓伟,宋宝琳;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制种高产技术[J];长江蔬菜;1996年01期 |
4 |
李恺;;甘蓝杂种一代制种的初步探讨[J];辽宁农业科学;1984年02期 |
5 |
陈文辉,方淑桂,王志雄;大白菜一代杂种“中熟四号”及其两个自交不亲和系选育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1996年03期 |
6 |
张晓伟,宋宝琳;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亲本高产采种技术[J];吉林蔬菜;1997年02期 |
7 |
;杂种油菜——甘兰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杂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78年01期 |
8 |
上海农科院园艺所甘兰课题组;;甘兰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1979年01期 |
9 |
韦顺恋;朱宗元;;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J];浙江农业科学;1979年06期 |
10 |
黄云才;孙振胜;孙平信;宋正斌;;提高白菜自交不亲合系制种产量的方法[J];种子世界;1997年10期 |
11 |
王超;许蕊仙;于守江;;中早熟甘蓝新品种东农611[J];中国蔬菜;2009年13期 |
12 |
赵颖;;芸薹属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利用[J];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
13 |
周祥麟;翟依仁;王永文;;选育甘蓝自交不亲和系和利用其一代杂种[J];山西农业科学;1981年05期 |
14 |
;“芸苔属作物自交不亲和系繁殖新技术”重要研究成果通过鉴定[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
15 |
张文邦,向世标;喷盐水及远缘花粉蒙导对提高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结实率的影响[J];园艺学报;1988年02期 |
16 |
;“小杂56号”及“小杂65号”品种介绍[J];蔬菜;1988年03期 |
17 |
;“北京新1号”大白菜[J];蔬菜;1988年04期 |
18 |
张瑞茂,侯国佐,唐胜利;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及其杂交制种与温度关系的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3年06期 |
19 |
徐文娟,欧阳承荣;不同处理对提高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结实指数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2期 |
20 |
宋尚伟,王兰菊,张晓伟,毛光志;大白菜喷施NaCl克服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