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脂类营养生理研究
【摘要】:本论文在室内可控的条件下,较系统地对黄颡鱼脂类营养生理进行了研究,研究了黄颡鱼相关组织营养组成尤其是脂类和脂肪酸组成的特点;分别探讨了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亚麻酸和亚油酸比例对黄颡鱼生长性能、体脂肪酸组成和肝脏中间代谢的特点;研究了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探讨了饲料中玉米油替代鱼油对黄颡鱼生长性能、体脂肪酸组成和肝脏中间代谢的影响;阐明了饲料中共轭亚油酸不同含量对黄颡鱼生长性能、体脂肪酸组成和肝脏中间代谢的影响。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了卵巢发育至第Ⅳ期黄颡鱼雌鱼的形态学参数、营养组成、肌肉和卵巢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黄颡鱼的脏体比、肝体比、肠脂比和性腺成熟系数较高,分别是:7.93%、1.80%、1.91%和11.27%。黄颡鱼肌肉、肝脏、卵巢中的粗蛋白含量分别是:17.05%、12.49%、20.01%;脂肪含量分别是:3.20%、6.61%、10.63%。黄颡鱼肌肉和Ⅳ期卵巢中占主要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n-6和n-3系列脂肪酸分别是棕榈酸(C16:0)、油酸(C18:1)、ARA(C20:4n-6)和DHA(C22:6n-3),Ⅳ期卵巢中n-3/n-6比例较肌肉高。本实验为深入研究黄颡鱼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的营养生理打下基础。
(2)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颡鱼生长性能、肝脏脂肪酸组成及其中间代谢的影响。配制三组等氮(粗蛋白含量为34%)的实验饲料,以玉米油作为脂肪源添加水平分别为0、6%和12%,实验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颡鱼幼鱼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投喂8.6%脂肪水平组的黄颡鱼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大、饲料系数最低(P0.05)。黄颡鱼的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和肠脂比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加。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全鱼和肝脏中的脂肪含量显著增加,而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脂肪水平8.6%组黄颡鱼全鱼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肝脏中LA(C18:2n-6)及∑n-6含量逐渐升高,而肝脏DHA和∑n-3系列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
(3)探讨了饲料中亚麻酸/亚油酸比例对黄颡鱼生长性能、肝脏脂肪酸组成及其中间代谢的影响。配制5组等氮等能的半纯化实验饲料,鱼粉和酪蛋白作为蛋白源,使用亚麻酸替代玉米油,实验饲料中的亚麻酸/亚油酸比例分别是0.35、1.17、2.12、4.18、7.11和14.64。实验周期为7周。结果表明,亚麻酸/亚油酸比例为1.17和2.12两个处理组黄颡鱼幼鱼获得最高的FI、WG和SGR(P0.05)、最低的FCR(P0.05)。饲料中的亚麻酸/亚油酸比例显著影响了黄颡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P0.05),但是对黄颡鱼的肥满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鱼体中的营养组成也受饲料亚麻酸/亚油酸比例的影响。总体而言,肝脏中的脂肪酸组成反映了饲料脂肪酸组成,随着饲料亚麻酸/亚油酸比例的增加,肝脏中的LA含量显著下降,而LNA含量显著升高(P0.05)。随着饲料亚麻酸/亚油酸比例的增加,黄颡鱼肝脏中的EPA和DHA含量呈增加趋势,说明黄颡鱼体内具有把C18PUFA去饱和及延长合成HUFA的能力。肝脏中LNA/LA比例随着饲料亚麻酸/亚油酸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此外,饲料亚麻酸/亚油酸比例也显著影响肝脏中间代谢(P0.05),如LPL、HL、PK、SDH、MDH及LDH。本实验首次探讨了亚麻酸/亚油酸比例对鱼类肝脏几个中间代谢酶的影响,为黄颡鱼高效环保饲料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4)配制六组等氮等能饲料,蛋白水平为35%,脂肪水平为9%,分别以鱼油、玉米油、豆油、亚麻籽油、棕榈油和菜籽油作为脂肪源,研究不同脂肪源对黄颡鱼生长、饲料利用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实验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鱼油组和亚麻籽油组黄颡鱼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最大,显著高于菜籽油组(P0.05),但与玉米油组、豆油组和棕榈油组差异不显著(P0.05)。鱼油组和玉米油组黄颡鱼的饲料系数最低,显著低于亚麻籽油组(P0.05),与其余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鱼油组和玉米油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菜籽油组、棕榈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玉米油组和菜籽油两组黄颡鱼肝脏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黄颡鱼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基本反映了饲料中的脂肪酸组成。
(5)研究了饲料中玉米油替代鱼油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肝脏脂肪酸组成及其中间代谢的影响。配制6组等氮等能的饲料,使用鱼粉作为蛋白源,6组饲料中玉米油的添加量分别为0、1%、2%、3%、4%和5%,分别替代0、20%、40%、60%、80%和100%的鱼油。实验为期8周。结果表明,当玉米油替代60%鱼油时黄颡鱼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最大(P0.05)。玉米油替代20%鱼油时黄颡鱼的摄食量和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P0.05)。玉米油替代鱼油对黄颡鱼全鱼和肌肉的水分、粗蛋白及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主要是影响了全鱼和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随着玉米油替代水平的升高,黄颡鱼肝脏中的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总体而言,黄颡鱼肝脏中的脂肪酸组成反映了饲料脂肪酸组成。随着饲料玉米油替代水平的增加,肝脏中的LA和总的n-6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而LNA、EPA和DHA含量显著下降(P0.05)。肝脏中n-3/n-6比例随着饲料玉米油替代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肝脏中SDH和LDH活性随着饲料玉米油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但是各个处理组MDH、LPL和HL没有显著差异(PO.05)。
(6)探讨了饲料中共轭亚油酸(CLA)对黄颡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其肝脏中间代谢的影响。配制五组等氮实验饲料(35%粗蛋白),饲料中CLA含量分别为O(对照)、O.5%、1%、1.5%及2%,其所添加CLA的活性成分主要是c-9,t-11-CLA和t-10,c-12-CLA。实验为期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CLA的量增加会降低鱼体的特定增长率、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提高饲料系数。随着饲料中CLA的增加,鱼体和肝脏中脂肪含量显著降低。饲料中CLA会影响鱼体的脂肪酸组成。随饲料中CLA含量的升高,鱼体中SFA含量显著升高,而C18:ln-9脂肪酸和MUFA含量则显著下降(PO.05)。黄颡鱼体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随饲料CLA的增加有升高趋势,但各个处理组ARA、EPA和DHA的含量却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CLA后可以显著增加鱼体中c-9,t12-CLA和t10,c11-CLA的含量。饲料中添加共轭亚油酸显著影响了与肝脏中间代谢有关的几个酶的活性,如SDH、LDH、MDH、LPL和HL。实验表明饲料中添加CLA会增加鱼体中CL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但会降低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效率,在黄颡鱼饲料配方中要慎重使用。
|
|
|
|
1 |
雷涌;配合饲料养黄颡鱼技术要点[J];江西饲料;2002年02期 |
2 |
梁宗林,孙骥;黄颡鱼稻田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2年11期 |
3 |
夏克立,王教玉,刘丽晖,阎淑杰,王德君,贾凤英;黄颡鱼养殖技术之一 黄颡鱼池塘育种技术[J];中国水产;2003年03期 |
4 |
王志林,陈超,陈祖培,许爱国,卢磊,宋学宏;不同模式培育黄颡鱼夏花的比较[J];科学养鱼;2003年06期 |
5 |
苏雪红;黄颡鱼的人繁与苗种培育[J];科学养鱼;2003年12期 |
6 |
王跃红,吴帮详,夏森;黄颡鱼、梭鱼种苗引种经验谈[J];渔业致富指南;2003年12期 |
7 |
王文彬;网箱养殖黄颡鱼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5年04期 |
8 |
徐承旭;;黄颡鱼的混养技术[J];新农村;2006年08期 |
9 |
肖祖国;刘宗英;;黄颡鱼与家鱼等混养试验[J];河北渔业;2007年07期 |
10 |
赵春燕;;黄颡鱼的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2007年10期 |
11 |
孙健;杜龙君;李国华;;池塘主养黄颡鱼高产试验[J];养殖与饲料;2010年04期 |
12 |
杨广,刘金科;黄颡鱼的池塘套养研究[J];淡水渔业;2000年04期 |
13 |
张翠莲,姜海平 ,成兆和;池塘主养黄颡鱼技术[J];内陆水产;2001年08期 |
14 |
汪长友,林干云;水库网箱养殖黄颡鱼技术[J];中国水产;2002年11期 |
15 |
蔡焰值
,黄永涛;黄颡鱼的人工养殖技术讲座 第三讲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中)[J];渔业致富指南;2002年09期 |
16 |
陈永祥;黄颡鱼池塘主(混)养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2年17期 |
17 |
欧阳敏,魏宏民,张明,肖秀兰,陶其辉,吕琳;池塘主养黄颡鱼不同放养密度的对比试验[J];水产科学;2003年03期 |
18 |
宋学宏,陈祖培,王志林,杨彩根,陈超,许爱国,卢磊;黄颡鱼当年幼鱼的生长特性[J];水利渔业;2003年04期 |
19 |
赵建国,王伟;黄颡鱼池塘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04年04期 |
20 |
乔小燕,钱华;黄颡鱼池塘无害化养殖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