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9012AB的遗传模式修正与BnRf位点的物理定位
【摘要】: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油菜产量、增强抗耐性、缓解产量与品质矛盾的重要途径。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具有不育性稳定彻底,恢复源广,无负胞质效应等优点,是一种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授粉控制系统。然而,大部分隐性核不育材料无法完全保持,制种时必须拔除母本行中约50%的可育株。因此,应用隐性核不育系在大面积制种时成本高且风险较大。上世纪90年代,9012AB类型的隐性核不育通过引入临保系产生100%不育群体,为隐性核不育系统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目前,该系统(或相似系统)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在系统的遗传分析和图谱定位的基础上,修正了9012AB的育性遗传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作图实现了BnRf位点的精细定位,并最终将其定位到一个BAC克隆13.8kb的物理区间内,主要结果如下:
1.9012AB类型核不育育性遗传模式的修正。通过对9012AB及其临保系T45与来源不同的几个自交系和常规品种的遗传分析,发现之前被广泛接受的三对基因(Bnms3,Bnms4,Bnrf(?)或Bnesp)控制育性的遗传模式不能合理解释9012A与DH206A杂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比率。基于这一事实,对9012AB的育性遗传模式进行了修正,即雄性不育只受Bnms3和BnRf两个位点控制,显性BnMs3为野生型可育基因,隐性Bnms3为突变不育基因;而原来假定的BnMs4位点实质上是BnRfa位点的一种复等位基因型BnRfa(恢复型),该位点的另外两种基因型分别为BnRfb(不育型)和BnRfc(可育型),三者的显隐性关系为BnRfaBbRfbBnRfc.按照这一遗传模式,9012AB可育株基因型为BnMs3ms3RfbRfb,不育株基因型为Bnms3ms3RfbRfb;临保系基因型为Bnms3ms3RfcRfc,恢复系基因型为BnMs3Ms3或Bn__RraRfa
2.BnRf复等位遗传模式的分子标记验证。在来源于(9012A×DH206A)F2中可育株与9012A回交得到的育性分离比为1:1的F2BC1株系中,鉴定出基因型为Bnms3ms3RfaRfb的可育株。在该类型可育株继续与9012A回交得到育性分离比为1:1的群体RG206AB(RG206A,Bnms3ms3RfbRgbRG206B,Bnms3ms3RfaRfb)中,筛选获得了与BnRga等位基因型连锁的13个AFLP标记和5个SSR标记。标记整合发现,5个SSR标记都被定位于A7连锁群且同时与BnRfb基因型连锁,而3个由AFLP转化而成的SCAR标记亦与BnRfb存在连锁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BnRfb精细定位的标记实现了BnRfa的精细定位,并将BnRfa和BnRfb共定位到标记AT3G24240与AT3G23900之间,对应拟南芥共线性区域约50kb。该结果从分子标记水平上初步证实了Rf位点复等位遗传模式的可靠性,并为该位点物理图谱的整合奠定基础。
3.含BnRf位点区域的物理图谱构建。利用BnRfb共分离的分子标记AT3G23870从9012A中扩增的特异序列为探针筛选甘蓝型油菜BAC克隆文库,获得16个阳性克隆。位点两侧最近的共显性标记AT3G23900及AT3G24240对候选克隆的PCR分析表明,BAC克隆JBnB089D05和JBnB134D11最可能包含目标位点。而源于JBnB089D05两侧末端序列开发的标记BES18和BES19进一步被定位到BnRf两侧,证实该克隆包含目标基因。从该BAC克隆上获得了BnRf两侧最近标记AT3G23900与AT3G23910-1之间13.8kb的序列,预测表明其包含3个完整的ORF及2个ORF的部分片段。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565.4
|
|
|
|
1 |
陈大伦;张瑞茂;;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118A的发现与选育[J];贵州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
2 |
涂金星;郑用琏;傅廷栋;;甘蓝型油菜核不育材料育性基因的RAPD标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3 |
杨光圣,瞿波,傅廷栋;三个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学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4 |
龙欢;姚家玲;涂金星;;3种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5 |
李景娟;张正斌;李魏强;徐萍;;六倍体小麦基因克隆方法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7年02期 |
6 |
李树林;钱玉秀;吴志华;;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规律探讨及其应用[J];上海农业学报;1985年02期 |
7 |
李树林;周志疆;周熙荣;;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S45AB的遗传[J];上海农业学报;1993年04期 |
8 |
孙超才,赵华,王伟荣,李延莉,钱小芳,方光华;隐性核不育油菜两型系20118AB的遗传与利用[J];上海农业学报;2004年01期 |
9 |
陈凤祥,胡宝成,李成,李强生,陈维生,张曼琳;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研究——Ⅰ.隐性核不育系9012A的遗传[J];作物学报;1998年04期 |
10 |
夏军红,郑用琏;玉米Rf_3近等基因系的分子标记辅助回交选育与效益分析[J];作物学报;2002年03期 |
|
|
|
|
|
1 |
傅廷栋;中国油菜生产和品种改良的现状与前景[J];安徽农学通报;2000年01期 |
2 |
傅廷栋;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和发展优质油菜生产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1年05期 |
3 |
李爱民,张永泰,惠飞虎;我国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
4 |
陈凤祥,胡宝成,李强生,侯树敏,吴新杰,费维新;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双低杂交种“皖油18”的选育[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
5 |
王道杰,田建华,王灏,胡选萍,李殿荣,郭蔼光;油菜单显性核不育及其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09期 |
6 |
朱光琴,陈雪婷,朱静林,吴权明,张建刚;谷子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ch)”的细胞质转换[J];西北植物学报;1994年05期 |
7 |
闫其涛,逯慧,毛万霞,李建粤;植物基因分离的图位克隆技术[J];分子植物育种;2005年04期 |
8 |
徐相波;刘冬成;郭小丽;孙家柱;刘立科;张相岐;张爱民;;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2期 |
9 |
石海波;王立新;李宏博;张风廷;马庆;赵昌平;;利用SSR标记区别小麦品种种子混杂和SSR位点不纯的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4期 |
10 |
金梦阳;刘列钊;付福友;张正圣;张学昆;李加纳;;甘蓝型油菜SRAP、SSR、AFLP和TRAP标记遗传图谱构建[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4期 |
|
|
|
|
|
1 |
杜才富,侯国佐;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数207AB的选育及遗传[J];种子;1997年01期 |
2 |
俎峰;夏胜前;顿小玲;周正富;曾芳琴;易斌;文静;马朝芝;沈金雄;涂金星;傅廷栋;;基于分子标记的油菜隐性核不育7-7365AB遗传模式探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
3 |
蒋梁材,蒲晓斌,张启行,陈放;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NEA的发现与遗传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年01期 |
4 |
王瑞,李加纳;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完全保持的途径[J];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01期 |
5 |
蒋梁材,蒲晓斌,王瑞,张启行,蔡平钟;甘蓝型油菜核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0年02期 |
6 |
张太平,王军,魏忠芬,李德文;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ZWAB的选育及其临时保持系和恢复系的筛选[J];种子;2004年10期 |
7 |
张太平
,王军
,魏忠芬
,李德文;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隐性核不育系98-116AB的选育[J];种子;2004年08期 |
8 |
陈大伦;张瑞茂;李敏;汤晓华;曾章丽;;甘蓝型油菜两个新型雄性不育系RM5637 A和ZCL801 A的制种探索[J];种子;2007年06期 |
9 |
朱有焕;对鄂西南高山地区甘蓝型油菜拔高种植问题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1982年07期 |
10 |
湖南省农科院作物所油菜室杂交油菜课题组;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不育系恢复原的发现[J];湖南农业科学;198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