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栽培工厂中空气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规律
【摘要】: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 (Fr.) sing.]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多糖、钾、核苷类、纤维素等,素有“增智菇”、“一休菇”等美称。2013年我国工厂化栽培金针菇的日产量达到2678.65吨,金针菇已成为我国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中产量最高、技术最完善的品种。为进一步提高工厂化栽培金针菇产业的经济效益,做好对病害的防控工作极为重要。
本试验从金针菇工厂的栽培环境环境入手,对空气微生物采样方法进行了改进,对接种室及冷却室环境进行为期5个月的监测,调查了工厂中洁净区域的环境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情况,研究了在金针菇工厂化栽培过程中病害的发生规律,分别从菌丝体及子实体上分离到了多种微生物,并对它们的致病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在不同的栽培环境区域中,MAS-100eco微生物采样器采样法的采样效率均高于平皿沉降法,MAS-100eco微生物采样器采样法选用TSA培养基与SDA培养基分别对细菌与真菌进行采样,采样时间为7min时效果最好。
2.在冷却室与接种室中,空气中细菌菌落数量均高于真菌菌落数量,在接种室中人员的流动情况对环境的影响大,人员流动频繁的监测点得到的空气微生物数量高。
3.在洁净区域中,空气中真菌的优势种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与枝孢属(Cladosporium)真菌,占整个洁净区域中真菌菌落数量的75%以上。空气中细菌的优势种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假单孢杆菌属(Pseudomonas)的细菌,占整个洁净区域中细菌菌落数量的45%以上。
4.根据柯赫氏法则,通过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确定Pseudomonas gessardii与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对搔菌后金针菇菌丝体的恢复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Pseudomonas gessardii是金针菇黄斑病的致病菌,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是金针菇根腐病的致病菌。
5.采用环境中分离到的真菌与金针菇菌丝体进行对峙培养发现,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黑甲肉座菌(Hypocrea lixii)、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马菲氏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伞状毛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尖孢枝孢霉(Cladosporium oxysporum)、后垣镰刀霉(Fusarium chlamydosporum)、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a)、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均比金针菇菌丝生长速度快,是金针菇菌丝体的竞争性病原物,且哈茨木霉可以在已经被金针菇菌丝封面的培养料上生长,具有竞争性和侵染性双重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646.15
|
|
|
|
1 |
万鲁长;常广杰;张现涛;肖炳连;徐树兵;黄春燕;单洪涛;;秸秆栽培金针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
2 |
张朝辉;刘映淼;戚元成;高玉千;申进文;邱立友;;食用菌病毒脱毒方法的比较[J];病毒学报;2010年03期 |
3 |
李艳梅,陈超,李小六,王桂兰,曹志梅;引起蝴蝶兰软腐病的病原菌菌株的分离鉴定[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4 |
暴增海,马桂珍,张昌兆;金针菇葡枝霉病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1996年03期 |
5 |
吴晓金;詹友学;吴小平;;木霉对食用菌侵染能力的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7年04期 |
6 |
韩闽毅,何锦星,郑良;香菇线虫病害及防治的初步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1998年04期 |
7 |
吴圣进,陈丽新,陈少珍,韦仕岩,王灿琴,陈振妮;热激及几个营养因子对草菇担孢子萌发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04年03期 |
8 |
陈振妮,王灿琴,吴圣进,陈丽新,卢家仕;几个草菇品种的对比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
9 |
暴增海;金针菇葡枝霉病的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10 |
陈吉棣;傅秀辉;;寄生在菇类上的轮枝菌近似属[J];真菌学报;1989年02期 |
|
|
|
|
|
1 |
远一;果树工厂化栽培[J];世界农业;1993年05期 |
2 |
陈志松;工厂化栽培金针菇菌种退化与复壮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8年05期 |
3 |
程继红,曹晖,冯志勇,高君辉;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的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J];中国食用菌;2002年05期 |
4 |
林兴生,林衍铨,李开本,郑永斌,余应瑞,黄建成;杏鲍菇工厂化栽培菌株耐CO_2特性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4年04期 |
5 |
梁咏亮;李惠军;王小玉;;一品红工厂化栽培基质的优化筛选[J];宁夏农林科技;2009年03期 |
6 |
林兴生;林衍铨;;袋口高度、光照、CO_2等因子对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年04期 |
7 |
赖腾强;林兴生;雷文俊;余应瑞;张平;;细菌感染对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的影响试验[J];浙江食用菌;2010年01期 |
8 |
刘艳平,杨淑艳,李秀春,冀连红;白灵菇工厂化栽培效益高[J];北京农业;2004年07期 |
9 |
王瑞娟;郭力刚;刘朝贵;尚晓冬;谭琦;陈正进;郭倩;;工厂化栽培杏鲍菇优良菌株筛选[J];食用菌学报;2006年03期 |
10 |
徐辉;曾宪贤;鹿桂花;冯光文;周海燕;吕杰;武宝山;;阿魏菇工厂化栽培及常遇问题解决办法[J];中国食用菌;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