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细菌生物氧化作用制备锰基键电池电极材料及降解毒死蜱的研究
【摘要】:氧化锰矿物是经化学和生物氧化Mn~(2+)后形成的、具有高反应活性的一类金属矿物,通常以较高的含量和以球状、块状或不规则形等形状的聚集体的形式分布于土壤和水体沉积物中,能强烈地吸附多种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和微量元素等,影响或直接决定着它们在环境中的浓度、形态、迁移和转化过程,从而在元素的生物地球物化流动循环中充当重要环节。大量的研究已证实,多种微生物类群,尤其锰氧化细菌和锰氧化真菌类群,是自然界中氧化锰矿物形成的主要驱动力。本文基于实验室一株锰氧化假单胞菌(Pseudominas sp.)T34菌株和另一株表面展示多铜氧化酶的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重组菌MB285均可在Mn~(2+)诱导下形成生物锰氧化矿物聚集体的特性,制备了由Co~(2+)/Ni~(2+)等外源金属掺杂的多种纳米-微米级生物锰氧化物聚集体并进行了多重形貌与性能表征测定,然后利用聚集体作为生物模板进一步制备了MnO基质的中空、多孔和高氧化势能的电化学材料并测定了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的电化学性能。此外,利用多铜氧化酶对有机化合物的降解活性,研究了表面展示多铜氧化酶工程菌MB285菌株对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的完全降解活性。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从实验室保藏的具有锰氧化活性的野生菌株中筛选到能形成锰氧化物聚集体的假单胞菌T34,另发现表面展示多铜氧化酶的恶臭假单胞菌MB285在含Mn~(2+)环境下连续培养时也具有类似活性。在培养过程中分别添加Co~(2+)和Ni~(2+),分析了氧化物矿化过程中这两种金属离子对野生菌株T34菌株和工程菌MB285菌株锰氧化活性的影响,证明了金属离子在锰氧化矿物形成的过程中与其存在互作。对T34和MB285形成的聚集体表观形貌和主要物相进行了多重表征,发现T34生成的聚集体为层状堆叠结构,MB285生成的聚集体为微球形;两种聚集体均为介孔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主要成分仍以生物质为主;形成的聚集体为高价态锰氧化物分散在细菌和胞外多糖等生物质中的微米-纳米结构。分析了影响锰氧化活性的多种因素尤其是锰氧化酶在锰氧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锰氧化物矿化作用的优化条件。2.以T34菌株和工程菌MB285形成的生物锰氧化物聚集体作为前驱物,利用生物矿化作用和金属离子沉降槽的特性实现了温和条件下Co和Ni元素的掺杂,然后利用生物模板法将聚集体前驱物在Ar气环境中以不同温度进行高温碳化,制备了由Co和Ni掺杂的多种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相组成和精细结构分析技术证实这些材料为以MnO纳米晶体为基相、多相彼此掺杂并共同镶嵌于碳基质的多孔复合物材料。研究表明,随碳化温度的提高,复合材料的石墨化程度逐渐提高,而适当的碳化温度可使材料形成中空和多孔形貌。对各温度下合成的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进行比较。由于具有独特的中空多孔结构和呈多相掺杂的状态,由T34菌株制备的复合材料CMC-Co和CMC-Ni在循环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可逆比容量,CMC-Co和CMC-Ni保留的可逆放电容量分别为650 m Ah g~(-1)和547.2 m Ah g~(-1)(0.1 Ag~(-1),50个循环)。由工程菌MB285制备的复合材料CMB-Co和CMB-Ni的比容量分别为361.44和379.29 m Ah g~(-1)(0.1 Ag~(-1),50个循环)。所有制备的掺杂Ni氧化物材料的循环稳定性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在循环性能的测试中具备接近零容量损失的特性(200个循环),极化现象消失。3.研究了工程菌MB285对农药毒死蜱的生物降解能力。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降解产物的组成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MB285能够完全降解毒死蜱;而非细胞表面固定的游离多铜氧化酶仅能将毒死蜱转化为3,5,6-三氯-2-吡啶醇。工程菌MB285降解反应过程中存在两种中间代谢物,即3,5,6-三氯-2-吡啶醇和磷酸二乙酯,反映该菌对毒死蜱的完全降解是通过表面多铜氧化酶和部分细胞酶类的联合作用和分多步反应来实现的。降解反应可以在较宽范围的pH值(2?7)和温度(5?55℃)下进行且不需要Cu2+参与。使用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作为指示生物的生物测定实验表明含毒死蜱培养物通过工程菌MB285降解后发生了完全脱毒作用。此外,该工程菌展示了可重复利用的高降解活性和进行连续降解反应的良好循环性能,以及在自然废水体系中对毒死蜱的强降解能力。因此,显示了在生物修复毒死蜱残留物污染方面的应用潜力。
|
|
|
|
1 |
;一种可充电锂电池电极新材料的制备[J];化学通报;1996年11期 |
2 |
孙泮明;改进的镍电池电极材料[J];化学世界;1985年07期 |
3 |
;国外冶金动态[J];中国有色冶金;2012年04期 |
4 |
惠志林,高云,李明,崔舜,余成洲;二次电池电极基板用复合多孔金属材料的研究[J];稀有金属;2003年06期 |
5 |
赵亮,葛岭梅,周安宁,刘春宁;聚苯胺导电材料在二次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应用[J];塑料科技;2004年04期 |
6 |
赵亮,葛岭梅,周安宁,刘春宁;聚苯胺导电材料在二次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04年06期 |
7 |
何国荣,吴锋,单忠强,尹树海;卟啉类化合物对MH/Ni电池电极的修饰研究[J];矿冶工程;2001年03期 |
8 |
;石墨烯变为蓄电池电极,可用光驱实现“量产”[J];炭素技术;2013年01期 |
9 |
魏真;;太阳能电池电极的网印[J];丝网印刷;2012年10期 |
10 |
;最轻的固体材料[J];文明;2012年01期 |
11 |
谢光炎;凌云;孙水裕;;废旧锂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真空热解固氟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02期 |
12 |
潘慧霖;胡勇胜;李泓;陈立泉;;室温钠离子储能电池电极材料结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08期 |
13 |
谢光远;陈潜;高玉;刘虎;;钢水定氧半电池电极粉的预处理工艺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
14 |
辛森;郭玉国;万立骏;;高能量密度锂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8期 |
15 |
郭常霖,陆昌伟,沈定坤,俞志中;二次锂电池电极材料非晶态MoS_3的结构研究[J];物理学报;1985年10期 |
16 |
董德明,花修艺,李鱼,纪亮;选择性萃取方法在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分离中的应用(英文)[J];环境化学;2003年03期 |
17 |
童辉,雷家珩,陈永熙,郭丽萍,杜小弟,陈连喜;从锂锰氧化物中分离回收锂和锰[J];无机盐工业;2004年03期 |
18 |
王莉;徐伏;曹云丽;韩永军;冯云晓;;介孔锰氧化物的制备研究进展[J];中国锰业;2010年01期 |
19 |
张林静;张琼;郑袁明;郑明兰;;环境修复中锰氧化物与变价重金属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6期 |
20 |
李媛;魏东斌;杜宇国;;锰氧化物对有机污染物的转化机制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3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