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陈升,张启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杂交水稻的白叶枯病抗性(英文)[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2 |
倪大虎,杨剑波,吴家道,李莉,易成新,许传万,汪秀峰,贾士荣,张世平;转Xa21基因不育系皖21A的白叶枯病抗性与利用[J];中国水稻科学;2004年06期 |
3 |
许志刚,孔凡明,沈秀萍,成猛,马春红,魏建昆;籼型杂交水稻及三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预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4 |
薛庆中,张能义,熊兆飞,李羽中,朱立煌;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白叶枯病水稻恢复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8年06期 |
5 |
施利利,王松文,郭玉华;水稻抗白叶枯病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6 |
罗彦长,王守海,李成荃,张端品,吴爽,王德正,杜士云;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稻白叶枯病的低温敏核不育系3178S[J];分子植物育种;2005年05期 |
7 |
李永青;李伟荣;陈辉;;优质水稻恢复系R1202的选育与利用[J];杂交水稻;2008年02期 |
8 |
瞿华香;张玉烛;张岳;曾翔;屠乃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8年S1期 |
9 |
王元辉;林曙皿;汤佰龙;李道品;;杂交早稻恢复系温恢49辐的选育及组合表现[J];温州农业科技;2001年01期 |
10 |
周毓珍,陆作楣,吕兴泉,丁伦友,孙荣才;杂交稻恢复系白叶枯病(Xathonas campestris pv.oryzae)抗性改良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
11 |
华明艳;王立浩;毛胜利;张宝玺;云兴福;;辣椒中可用于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及其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08年06期 |
12 |
杨致芬,聂向庭,刘桂林;山西本地山羊血液蛋白多态性与体型性状关系的研究[J];当代畜牧;2005年01期 |
13 |
程瑚瑞;方中达;;水稻抗病性的研究 Ⅳ、水稻品种耐肥性与对白叶枯病抗病性的关系[J];植物病理学报;1965年01期 |
14 |
杨坤胜;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J];贵州农业科学;1981年03期 |
15 |
章显光;;晚稻品种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筛选[J];中国农学通报;1990年04期 |
16 |
叶明志;柯玉琴;夏怡厚;戴黎明;伍迪明;;水稻幼苗感染白叶枯病后若干同工酶的变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
17 |
徐建武,汤少云,王国培,刘绍银;1996年武汉市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湖北植保;1997年03期 |
18 |
种藏文,王长方,卢学松,肖锋,余永钰;水稻细条病和白叶枯病的化学防治试验[J];福建农业学报;1999年02期 |
19 |
盖树鹏,孟祥栋;利用RAPD技术进行植物性状标记及辅助选择[J];生物技术通报;1999年06期 |
20 |
沈言根,江培胜,徐先祥;20%清道夫SC防治水稻中后期主要病害应用技术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