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亚热带红壤与水稻土磷素的形态与转化过程
【摘要】:
磷作为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其在土壤中的转化、迁移及植物有效性一直是土壤和植物营养学家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磷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控制元素影响水环境质量而日益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提高农田土壤磷的利用率和降低磷在土壤中的累积和流失,从而减少磷对水环境的污染,对于磷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在综述了土壤磷素的化学行为与农田生态系统磷素循环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培养实验、田间调查、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华中亚热带丘岗区红壤与水稻土磷素的形态与转化特点,内容包括添加有机物料和磷酸盐对红壤与水稻土微生物量磷和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施用有机肥料、水旱轮作与地下水位变化对水稻土微生物量磷、无机磷形态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同时,还对江汉平原土壤磷素的分布、形态组成与循环进行了研究。研究的重点为旱地红壤及水稻土微生物量磷的转化与土壤无机磷转化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模拟培养试验验结果证明:(1)添加添加有机物料促进了土壤无机固定态磷的活化,土壤微生物对磷素的生物固持作用增强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添加葡萄糖和稻草极显著提高了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量磷含量,而土壤无机磷总量显著降低,其中红壤性水稻土主要是Fe-P含量降低,而旱地红壤主要是Al-P的降低。(2)添加葡萄糖促进了外加磷酸盐向土壤微生物量磷和其它非无机固定态磷的转化,减少了土壤无机矿物对磷酸盐的固定。在培养结束时,无外加葡萄糖碳源时所添加的磷酸盐几乎完全转化为土壤无机固定态磷;而在有外加葡萄糖碳源存在时,所添加的磷酸盐仅有46.5%转化为土壤无机固定态磷,而有53.5%转化为土壤微生物量磷和其它非无机固定态磷。
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长期施用有机肥使水稻土微生物磷含量极大地提高,土壤易溶态无机磷组分的比例增加,提高了磷素有效性。(2)水旱轮作下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呈显著上升,土壤微生物对磷素的同化作用增强;水旱轮作后土壤微生物量C/P比值显著降低,指示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料的矿化具有较大释放磷的潜力,土壤微生物量磷对土壤有效磷库的补充作用加强,故水旱轮作有利于土壤磷素的活化。
田间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丘岗区潜育性水稻土地下水位的升降明显影响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及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土壤有效磷、Fe-P和O-P均随地下水位的升高而显著下降。潜育性土壤有效磷、全磷和无机磷总量均比非潜育性土壤显著降低,丘岗区红壤性潜育化水稻土Fe-P和O-P的降低占无机磷降低总
华中亚热带红攘和水稻土磷素的形态与转化过程
量的89%,江汉平原长江冲积物发育的潜育性水稻土Ca一P的降低占无机磷降低总
量的64%。从而揭示了土壤无机磷的损失是潜育性水稻土磷素有效性下降的重要
原因之一。
农田土壤磷素循环与平衡研究结果显示:江汉平原水稻土几种主要和植制度
下农田土壤磷素输入量变化在36.4一52.45 kg/hmZ.yr之间,平均为41.65
kg/h mZ.yr;磷素的输出量变化在24.5~39.6 kg/hmZ.yr之间,平均为29.0
kg/h mZ.yr。农田土壤磷素的输入输出均呈盈余状态,其盈余量为2.:;一27.9
kg,/h mZ.yr,输入与输出量的比值(I/0)为1 .06一1 .88,指示该地区农田正发生
着土壤磷素的累积。
|
|
|
|
1 |
刘海琴,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施加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周转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2年05期 |
2 |
AlanN.Andersen,GrahamP.Sparling,李慧卿;澳大利亚热带区蚂蚁与土壤微生物量的研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8年03期 |
3 |
唐玉霞,贾树龙,孟春香,张贵民,刘春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研究综述[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年02期 |
4 |
何亚婷;董云社;齐玉春;肖胜生;刘欣超;;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1期 |
5 |
李鹏;李占斌;薛萐;郑郁;;干热河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量及其活性分异特征[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1年S1期 |
6 |
李贵桐,张宝贵,李保国;秸秆预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12期 |
7 |
周存宇,蚁伟民,丁明懋;不同凋落叶分解的土壤微生物效应[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8 |
何容;汪家社;施政;方燕鸿;徐自坤;权伟;张增信;阮宏华;;武夷山植被带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J];生态学报;2009年09期 |
9 |
熊又升;袁家富;杨涛;徐维烈;徐祥玉;;生物有机肥对棉花黄萎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
10 |
王岩,沈其荣,史瑞和,黄东迈;有机、无机肥料施用后土壤生物量C、N、P的变化及N素转化[J];土壤学报;1998年02期 |
11 |
王继红,刘景双,于君宝,王金达;氮磷肥对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1期 |
12 |
赵先丽;程海涛;吕国红;贾庆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进展[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年04期 |
13 |
王清奎;汪思龙;于小军;张剑;刘燕新;;杉木与阔叶树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
14 |
刘建国;卞新民;李彦斌;张伟;李崧;;长期连作和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
15 |
魏媛;张金池;喻理飞;;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16 |
张文平;郑文冉;黄克久;蒋震;;黑麦草不同翻压量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6期 |
17 |
李红;;环境微生物活性表征的测定方法[J];温州农业科技;2010年02期 |
18 |
孙世中;官会林;张云峰;洪丽芳;郭云周;游春梅;;设施栽培下香石竹不同植株状态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变化分析[J];土壤;2011年01期 |
19 |
林启美;;土壤微生物量研究方法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S2期 |
20 |
魏天儒;卫科峰;;微生物对林地土壤的作用[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