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
【摘要】:
我国已经加入WTO,弱质农业将首先面临冲击。如何确保农民职业的平稳转换和解决日益增加的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推进城镇化进程,将决定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未来走向。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系统的研究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将具有时代的应急性。
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回顾城镇化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对若干重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着重分析了城镇化中的制度的构成。
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依据部分,论文对Lewis的二元结构理论和弗里得曼的“中心一边缘范式”理论进行分析,并着重介绍了包括发展极理论、城市聚集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通过理论的系统介绍,为论文的研究提供整体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城镇化中的两种制度变迁方式,在对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历程进行追溯的同时,对城镇化中现有的自下而上的强制型的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型的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人口集中度、劳动力转移等指标对两种制度变迁方式的绩效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这两种制度变迁方式进行了比较。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对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模式——小城镇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模式和跨区域流动型的制度变迁模式——的研究。在第四章中,论文对城镇化中小城镇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并对撤乡并镇型、整体迁移型、城镇扩展型等具体的小城镇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在小城镇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模式中所应该考虑的一些问题。在第五章中,论文对跨区域流动型的制度变迁模式的形成过程、创新的趋势和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广州石牌村的跨区域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案例进行剖析。
第六章对城镇化中制度变迁的区域间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论文首先利用城镇布点密集度和人均GDP水平等指标具体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在区域间的差异,并对与区域城镇化差异相对应的制度安排的不均衡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分析现状的同时,也对这种不均衡形成的动因进行了探讨。论文还结合东部涌现的三大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介绍,对城镇化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摸索,力求为中西部制度创新模式的摸索提供参考。
第七章是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首先论文对农民迁移的经济决策模型进行分析,证实了农民在具体迁移决策中是遵循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同时,论文还对农民进城后所产生的外部效应进行了研究,分别分析了民工就业在与市民形成竞争和互补关系时的收入效应。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把城镇化中的制度因素作为虚拟变量,
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
来进行计量模型的建立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制度因素不仅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
重要作用因素,而且在城镇化进程中制度创新的弹性是最大的。
第八章和第九章在对当前城镇化中制度创新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的同时,提出
城镇化中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应该遵循的原则,并针对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论文在对策中强调的是:要通过中间扩散式的制度变迁方式的过渡,推进制度变迁
方式向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为了确保农民在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能够实现
就业,应该通过城镇化、工业化、知识化的三化联动,提高农民及其后代的素质。
要通过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市场开拓的结合,在推进剩余劳力转移的同时实现消费的
市场化。同时要推进城镇建设的生态化进程,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