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抗(耐)菌核病材料离体筛选方法的初步研究
【摘要】:
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我国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使油菜遭受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以上,且至今尚未找到菌核病的抗源。为寻找抗性材料,本试验以甘蓝型油菜为试材,采用~(60)Coγ—射线辐射和草酸离体筛选方法,对抗菌核病材料的筛选技术做了初步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采用160—320Krad剂量的γ—射线处理油菜种子后,再将种子接种于含有O—6.0mM草酸的B_5培养基上。试验结果表明,辐射和草酸毒素对种子发芽率、下胚轴的生长、幼苗根长及幼苗成苗率等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A、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随着B_5培养基所含草酸浓度的增加,发芽率急剧下降,当草酸浓度为3.0mM时,其发芽率降低一半,而当草酸浓度大于5.0mM时,种子几乎不能发芽:种子经过辐射处理后,其发芽率也会降低,而且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大,种子耐酸能力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种子辐射损伤后,生长势受到严重抑制的结果。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种子发芽率与草酸浓度之间呈直线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543。
B、对幼苗下胚轴生长的影响当辐射剂量在160Krad时,在不同浓度草酸培养基上,幼苗的下胚轴平均长度为26.3mm,仅为对照(51.7mm)的50.9%;在草酸浓度低于4.0mM范围内,培养基草酸浓度每增加1.0mM,其下胚轴长度下降约30%,当草酸浓度在3.0mM时,幼苗下胚轴的平均长度仅为对照的13.5%。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不同草酸浓度之间和不同辐射剂量之间,幼苗下胚轴的平均长度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C、辐射和草酸复合处理对幼苗主根生长的影响 随草酸浓度的增加及辐射剂量的提高,幼苗主根长度都有逐渐缩短的趋势,这与对幼苗下胚轴长度的影响是相似的。但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只有不同辐射剂量之间,主根长度的差异才达到了显著水平。
D、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种子经辐射处理后接种于B_5培养基上,7天后,剪掉幼苗的下胚轴,将带有子叶的顶芽转入B_5培养基进行培养。结果表明,辐射剂量为0、80、120Krad的处理成苗率分别为99.2%、91.8%和90.1%,但当辐射剂量达到160Krad时,成苗率仅7.3%。推测高剂量辐射使大部分种子的分生细胞受损死亡,因此,这些种子的萌发仅仅表现为胚根、胚轴的伸长和子叶的伸展;将带有子叶的顶芽剪下转入B_5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大多数难以长出真叶,即使有少数能长出一、二片真叶,一段时间以后,生长点的生长也停止,不能形成正常苗:将萌发后的幼苗直接转入B_5培养基,幼芽同样没能形成真叶。
2、一至三片真叶的幼苗对草酸的耐性 用含有不同浓度草酸的B_5培养基处理一至三片真叶期的幼苗96小时,结果发现,一至三叶期的幼苗对草酸的忍耐能力没有多大的差异。当草酸浓度达到3.0mM时,98.4%的幼苗茎基部全部腐烂,幼苗死亡,这同时也说明幼苗不及种子更能忍耐草酸毒素。
油菜抗(耐)菌核病材料离体筛选方法的初步研究
3、叶片接种菌丝体进行抗病鉴定将菌丝体接种在用草酸筛选种子所形成的试管苗
叶片上,其发病状况是:幼苗虽然都表现为感病,但发病程度存在差异,即叶片病斑的
直径与筛选采用的草酸浓度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r=0.9554。
4、抗菌核病材料的离体筛选程序可采用两条途径筛选抗性材料,一条途径是:种
子辐射处理一种子草酸筛选一幼苗草酸筛选~(幼苗再次草酸筛选)一幼苗离体叶片接
种鉴定筛选;另一条途径是将辐射处理的种子培养成苗后,直接从幼苗期开始进行草酸
筛选。辐射适宜的剂量为8任一一~120Krad,适宜种子处理的草酸浓度为5.0爪M,适宜幼苗
筛选的草酸浓度为3.OmM。
5、离体筛选得到耐菌核病的植株筛选得到了9株抗(耐)性表现较好的幼苗,其
中8株表现较抗(耐),其离体片接种24小时后未见有明显病斑出现(对照苗病斑直径
为5.2Inln),接种36小时后的病斑直径仅为对照的45.9%:另一株表现为高抗(耐),接
种36小时后也未见明显病斑,接种72小时后的病斑仅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