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PA28和PA700基因家族相关基因的分离、定位、SNPs检测及其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摘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猪育种的研究重点一直是提高瘦肉率,加快生长速度等,但是单纯追求高产使猪的抗病性降低,因为许多抗性性状和生产性状呈负相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生产中已开始高度重视猪的健康、抗病力和猪肉品质,因为健康并充满活力的猪将大大减少用药量及猪肉的药物残留,增加市场竞争力。这就使得研究者们相继提出了从分子水平揭示疾病发生的原因,从而利用遗传学方法从遗传本质上提高动物对病原的抗性。
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A28(Proteasome activator 28)和PA700(Proteasome activator 700)基因家族是一个研究热点,因为它们与MHC Ⅰ类分子介导的抗原提呈有密切关系,与机体的免疫能力直接相关。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克隆和定位了这两个家族的12个基因(PA28家族的2个基因和PA700家族的10个基因),取得了如下结果:
1.结合猪EST数据库的信息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的方法,分离并鉴定了猪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A28α和PA28β基因(PSME1和PSME2)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数据库收录号分别为AF527990和AF527991。利用PCR的方法,克隆了PSME1和PSME2基因的基因组DNA全长序列并进行了序列分析,发现这两个基因有相似的基因结构,都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
2.用RT-PCR的方法,我们对PSME1和PSME2基因进行了组织表达谱分析。结果发现这两个基因在所检测的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小肠和肾脏中的表达量相对低一些。
3.利用电脑克隆、RACE和RT-PCR的方法相结合,克隆了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A700相关基因PSMC1、PSMC4和PSMC5共3个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以及PSMC2和PSMD4基因的完整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进行了蛋白质序列的推导和功能域的预测。
4.根据猪EST数据库的已有数据,利用PCR的方法,分离了PSMC1-PSMC6和PSMD2-PSMD5共10个基因的基因组DNA片段并经测序确认。其中7个基因的序列已经提交给GenBank,获得了收录号。克隆了PSMC5基因的全长基因组DNA序列,发现该基因由12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组成,所有的内含子和外显子的拼接位点都符合GT-AG规则。
5.用SCHP和IMpRH克隆板,对PSME1和PSME2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区域定位和精细定位,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均被定位在猪7q12—q23,与T细胞受体因子α(T cell receptor alpha,TCRA)基因紧密连锁,LOD值分别为10.82和11.65。
6.用IMpRH克隆板,对PA700基因家族的10个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结果表明,它们分布在8条不同的染色体上。PSMC1定位在7q;PSMC2定位于猪9号染
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色体;PSMC3基因定位于SsCZpl6;psMe4基因定位于sse6qlx一qxZ;PsMes和
PsMD3基因都被定位于ssc12P;PsMc6和PsMDS基因均位于猪1号染色体的长
臂;PsMDZ基因位于Ssc13q41;PsMD4荃因被定位在ssC4q21一q23。LOD值均
大于8.仇
7.对琳28的2个基因和PA7OO的10个基因共12个基因进行了SNPs的检测,
结果发现了10个可用PCR.R卫LP方法检测的SNPS,分别是PSMEI签因第8内含
子的sphl·即LP(560C一560T);pSMCZ基因第5内含子的HPall一RFLp(279G一
幻零);气PSMC3基因第3内含子的Mval·好LP(2 84G一18认);PSMCS基因第4
内含子的Tail.RFLP(639G一639C)、第3内含子的D日el·RFLP(397A一397T)和
第6外显子的Sael一RFLP(309C一309G)以及Munl.RFLP(120T一120C);PS刻吧6-
基因第5内含子的M饰卜补LP(42A一42G);PSMD3基因第10外显子的Rsal一盯LP
(286G一286C);PSMD4基因第9内含子的Hin61.R卫LP(703G一703A)。在PSMDZ
基因中发现了用SSCP方法检测的多态性(10lC一10lT)。
8.对上述10个可用PCR·即LP方法检测的SNPs在二花脸、梅山猪、藏猪、
清平猪、杜洛克和大白猪中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卡方检验结果表明,除了PSMC6
和PSMD4基因,所有基因座的基因型频率在不同的品种中存在较大的差异。
9.在试验杂交群体(L X YT;YXLT)的上下代中检侧了这10个SNPs的遗传方
式,均呈共显性遗传方式。
10.在荷兰学者赠送的资源家系中,对Ps坷FI基因第八内含子SPhl一孙LP的
多态性与部分生产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在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中,猪断奶
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
n.在我室与通城县畜牧局合作组建的试验群体中,采用方差分析的最小二乘
分析法,对上述SNP,(除了PSM它1基因,PSMC弓基因介il-RFLP、Dde 1.R卫LP和
P SMDZ基因)与部分生产性状(如:初生至上市平均日增重、达90kg或75kg的
日龄、屠宰率、肌肉pH值等)、部分免疫性状(如:白细胞数、红细胞数、20周
龄时血清中IgG的含量等)进行了初步的关联分析,结果发现,PSMCZ和PSMC6
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性状没有显著的差异,PSMC3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个
体之间的三点平均背膘厚、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
PSMCS基因座对猪的6一7肋间的背膘厚、三点平均膘厚、板油率和平均血细胞容
积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PSMD3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平均血细胞容积存
在显著差异(P0.05),PSMD4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肌肉pH值有显著的差
异(P0 .05)。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S828
|
|
|
|
1 |
苏玉虹,熊远著;猪的基因图谱及数量性状位点定位[J];动物学杂志;2001年01期 |
2 |
张亚平;从DNA序列到物种树[J];动物学研究;1996年03期 |
3 |
施启顺;猪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病抗病育种研究[J];国外畜牧科技;1999年04期 |
4 |
唐国庆,王金勇,李学伟;猪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2年06期 |
5 |
彭中镇,赵书红,李奎,龚炎长,杨兴柱;猪数量性状基因及其标记研究进展[J];国外畜牧科技;1999年01期 |
6 |
施启顺,柳小春,马海明;猪的疾病抗性与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2年03期 |
7 |
王海涛;辐射杂种细胞系图的原理和应用[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1年05期 |
8 |
何凯莉,顾柏炜,张庆华,傅刚,吴济生,韩泽广,曹文俊,邹隽,茅矛,刘建湘,陈竺,陈赛娟;辐射杂种细胞系技术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1999年01期 |
9 |
彭睿,秦浚川,宋晓龄;蛋白酶体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8年03期 |
10 |
刘春宇,张春玲,夏家辉;数据综合分析鉴定人类Auxilin基因[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8年05期 |
|
|
|
|
|
1 |
苏玉虹,熊远著;猪的基因图谱及数量性状位点定位[J];动物学杂志;2001年01期 |
2 |
邱怀;张英汉;;试论牛品种经济类型的形成与划分问题[J];黄牛杂志;1993年04期 |
3 |
张英汉;论牛的肉用、役用经济类型划分的意义和方法(BPI指数)[J];黄牛杂志;2001年02期 |
4 |
刘月环,蒋涛,彭淑红,徐宁迎;影响瘦肉率的主基因及其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J];黄牛杂志;2001年02期 |
5 |
沈华伟,王金玉,陈宽维;杜洛克约克夏长白种猪的氟烷基因与经济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当代畜牧;2003年12期 |
6 |
张亚平;从DNA序列到物种树[J];动物学研究;1996年03期 |
7 |
章胜乔,徐继初,张亚平,傅衍,陈永久;浙江地方猪种线粒体DNA多态及遗传多样性研究[J];动物学研究;1998年02期 |
8 |
罗盛康,席菁乐;成人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9 |
罗莉,叶元土,林仕梅,姜辉;动物蛋白质降解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1年04期 |
10 |
郭莲;肠抑胃肽与2型糖尿病[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年04期 |
|
|
|
|
|
1 |
张天宝;基因芯片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意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2 |
张亚平;从DNA序列到物种树[J];动物学研究;1996年03期 |
3 |
施启顺;猪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病抗病育种研究[J];国外畜牧科技;1999年04期 |
4 |
三上仁志,齐景文;猪染色体组解析研究现状和展望[J];国外畜牧科技;1998年02期 |
5 |
吴登俊,马丁·费尔斯特;家畜基因组遗传多态标记—微卫星标记研究进展(上)[J];国外畜牧科技;1999年01期 |
6 |
孙青原;猪旋毛虫病疫苗[J];黑龙江畜牧兽医;1989年05期 |
7 |
吴珍芳,熊远著,邓昌彦,蔡更元,Harbitz;猪HSL基因PCR-RFLP多态性研究(英文)[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8 |
何凯莉,顾柏炜,张庆华,傅刚,吴济生,韩泽广,曹文俊,邹隽,茅矛,刘建湘,陈竺,陈赛娟;辐射杂种细胞系技术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1999年01期 |
9 |
刘芝华,骆爱萍,王秀琴,吴旻;维甲酸激活新基因RA28及其编码蛋白的定位[J];科学通报;2000年08期 |
10 |
常青,周开亚;分子进化研究中系统发生树的重建[J];生物多样性;1998年01期 |
|
|
|
|
|
1 |
潘佩文,赵书红,余梅,刘榜,熊统安,李奎;一个新的猪肌肉组织EST的分离、定位与表达[J];遗传学报;2002年10期 |
2 |
江玉梅,杨桂玲;连锁不平衡的研究与应用[J];江西植保;2004年02期 |
3 |
陈志;孙志国;刘成武;;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J];生态经济;2009年07期 |
4 |
顾云春;;利用灰色因素关联分析编制多形立地指数表的方法[J];林业调查规划;1989年04期 |
5 |
熊健;安徽省粮食生产主要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7年03期 |
6 |
王小平,姚秀林,刘晶岚,张伟明;毛白杨优良无性系的选择模式及生长与地理气候因子关联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7 |
王维明;草仔坝小流域综合治理经济效益的灰色关联分析[J];福建水土保持;2003年02期 |
8 |
郭元涛,董健,季长龙,姜玉乙,李文,刘忠平;班克松生长量与气候因素的关联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
9 |
郑文钟;应霞芳;;农业机械总动力变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7年12期 |
10 |
洪彦彬;李少雄;刘海燕;周桂元;陈小平;温世杰;梁炫强;;SSR标记与花生抗黄曲霉性状的关联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