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武钢工业区绿地景观适宜度评价
【摘要】:适宜度是一定土地单兀的某种特殊利用方式与其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一种量度,适宜度评价是生态规划的核心。但在过去园林绿地适宜度评价中,仅从土地单元的立地条件出发评价一定土地单元是否适宜于建设园林绿地。本研究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通过绿地景观类型与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关系研究,探讨景观适宜性的内涵及理论体系;筛选具稳定性、主导性、可操作性的景观适宜度指标,构建合理的景观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园林绿地GIS,分别从绿地的环境适应性、环境协调性、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及绿地的景观适宜度上对武钢厂区园林绿地适宜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如下:
①园林绿地的景观适宜度指一定土地单元上景观类型与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适宜程度,是园林绿地景观结构规划设计的依据。园林绿地景观类型适宜性的内涵应包括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与所处环境的协调性和景观功能的最佳性。根据指标的稳定性、主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园林绿地的景观适宜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景观的环境适宜性、环境协调性、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四个方面。
②在考察的武钢厂区100个绿地斑块中,园林绿地环境适宜的斑块占绿地总数的66%,主要分布在二炼钢、三炼钢、热轧厂、冷轧厂、硅钢厂等厂区;基本适宜的斑块占绿地总数的23%,主要分布在一炼钢、电器修造厂、制氧厂、设备处、大型轧钢厂;不适应的斑块占绿地总数的11%,主要分布在焦化厂、耐火材料厂、炼铁厂、烧结厂。园林绿地与当地环境不适应的的主要原因在于大气污染严重,局部区域土壤硬度较大,土壤厚度较薄。
③在武钢厂区100个绿地斑块中,与环境的协调性高的斑块占总数的15%,主要分布在硅钢厂、热轧厂、冷轧厂、二炼钢;与环境基本协调的斑块占总数的29%,主要分布在碎铁厂、三炼钢等厂区:与环境不协调的斑块占总数56%,主要分布在以设备处、大型轧钢厂、炼钢厂为分界线的北部大部分厂区。园林绿地与环境的协调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武钢工作环境对工厂职工还存在相当的影响,绿地总体郁闭度较低,缓冲污染大气冲击能力不强。
④在武钢厂区绿地生态功能的适宜性上,适宜的斑块占研究绿地总数的57%,主要分布在一号门、电器修造厂、热轧厂、冷轧厂、二炼钢部分厂区;基本适宜的斑块占研究绿地总数的35%,主要分布在设备处、大型轧钢厂、二炼钢、碎铁厂、热轧厂;不适宜的斑块占研究绿地总数的8%,主要分布在焦化厂,耐火材料厂、炼铁厂、烧结厂。生态功能不适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斑块面积较小,总体绿量不高。
华中农业大学200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⑤武钢厂区美学功能适宜度评价表明,适宜的斑块占总数的20%,主要分布在
一号门、硅钢厂、二炼钢、三炼钢、热轧厂和冷轧厂大部分厂区;基本适宜的斑块
占总数的22%,主要分布在矿渣厂、焦化厂、烧结厂、冷轧厂和热轧厂部分厂区;
不适宜的斑块占总数的58%,主要分布在一炼钢、炼铁厂、能源总厂、设备处、修
理部、大型轧钢厂、电器修理厂、二炼钢和三炼钢部分厂区。美学功能不适宜的主
要原因是由于武钢绿化树种较单调,可观赏、有季相变化的树种较少。
⑥武钢厂区园林绿地的景观适宜度评价表明,适宜的斑块占总数的25%,主要
分布在硅钢厂、二炼钢、三炼钢、热轧厂和冷轧厂大部分厂区;基本适宜的斑块占
总数的59%,主要分布在矿渣厂、焦化厂、烧结厂、一号门、二炼钢和三炼钢部分
厂区;不适宜的斑块占总数的16%,主要分布在焦化厂、炼铁厂、一炼钢、能源总
厂、设备处、修理部、大型轧钢厂、电器修理厂、二炼钢和三炼钢部分厂区、热轧
厂和冷轧厂部分厂区。景观适宜度高的绿地斑块,大气污染轻,土壤硬度较小,土
壤厚度大;噪音污染较轻,人口密度低,郁闭度高,可达性高;绿量大,斑块面积
较大,斑块连接度高;种类数丰富,季相变化多样。而景观适宜度低的绿地斑块,
大气污染严重,土壤硬度较大,土壤厚度较小:噪音污染重,人口密度高,绿地郁
闭度低,可达性较低;绿量较小,斑块面积小,斑块连接度较低;种类数较丰富,
但季相变化树种较少。
⑦景观适宜度基本适宜和不适宜的斑块比例较大,表明武钢在绿化的设计和管
理中还存在较多问题。采取适地树种规划、优化绿地配置、提高绿地连接度、加大
斑块绿量等措施,改善绿地配置结构和景观布局,使工业区园林绿地发挥更大的综
合效益。因此,园林绿地景观适宜度评价不仅为城市中一定用地单元的绿地树种规
划、绿地类型设计和绿地景观布局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方法,而且也对园林绿地的管
理与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
|
|
1 |
廖红娟,徐建华,岳文泽;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时空对比分析[J];生态科学;2003年04期 |
2 |
李自珍,赵松岭,张鹏云;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及其在作物生长系统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
3 |
杨永泰;区域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比较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1995年05期 |
4 |
张仁志;城市生态系统与中小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5 |
李自珍,李文龙;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水肥条件对作物生态位适宜度和产量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01期 |
6 |
陈玮;李晓凯;;基于适宜度的我国林业加工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1年10期 |
7 |
冯孝琪;;试论西安市用地适宜度和土地环境[J];重庆环境科学;1989年02期 |
8 |
李玉实,孙宏;本溪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预测[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2年02期 |
9 |
雷占祥;陈月明;徐耀东;;应用模糊层次评判法进行油藏调剖适宜度综合评价[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3期 |
10 |
屈忠诚,王秀珍;洛阳市区域环境噪声评价标准方法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5年04期 |
11 |
赵奥;武春友;;中国水资源消耗配置的灰色关联度与适宜度测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
12 |
吴嘉玲;陈南;常向阳;;原产地域自然环境的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5期 |
13 |
路鹏;刘万崧;杨长保;陈圣波;周云轩;;基于GIS的吉林省农业生态适宜度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6期 |
14 |
梁保平,韩贵锋,余丽娟,谌斌;中国省域城市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2期 |
15 |
糯米团;鱼鱼;;猫咪搜查队出动家庭猫居适宜度大考察[J];宠物世界(猫迷);2008年07期 |
16 |
陈建,窦贻俭;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6年01期 |
17 |
于天平,王莉莉;辽阳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预测[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0年05期 |
18 |
Holger Dettki;Ronny Lfstrand;Lars Edenius;李四海;;瑞典北部沿海地区驼鹿生境适宜性建模:经验方法与面向过程方法的比较[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3年08期 |
19 |
郑云川,佘军,熊钰,孙雷,赵立强;候选油藏注气开发适宜度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4年02期 |
20 |
刘清丽;陈友飞;;福州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问题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