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铜鱼种群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本文研究了三峡大坝截流后长江铜鱼的年龄特征、生长特性及资源现状,并运用mtDNA测序方法对长江上中下游不同江段铜鱼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如下:
1.本文通过鳞片、耳石和脊椎骨上的年轮特征来对铜鱼的年龄进行鉴定,误差在±1轮以内的吻合率为100%。就低龄鱼而言以鳞片最为可靠。
2.铜鱼鳞片上的年轮特征分为环片群的“切割”型和环片群的“疏密”型,并且通常是两种同时出现。在入射光下观察,密环与疏环之间的分界线就是年轮,在鳞片的后侧部伴有切割现象。脊椎骨和耳石上的年轮,在透射光下观察,表现为宽的暗带和窄的亮带相间排列,亮带与外接暗带的分界处为年轮。
3.铜鱼体长与体重呈幂指数关系,关系式为:W=0.01347L~(3.0141);其体长、体重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_t=54.8156[1-e~(-0.2071(t+0.6139))]和W_t=2347.4625[1-e~(-0.2071(t+0.6139))]~(3.0141);生长拐点为4.71龄,此时体长为36.58cm,体重为693.56g。
4.铜鱼生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4龄前生长速度递增,4龄后生长速度开始下降。
5.用Jones体长股分析方法估算万州江段铜鱼资源量,取开发率为0.6,得到2000年—2004年的资源尾数分别为214524、168817、174645、131988、124815尾,5年的平均值为162958尾。与2000年相比,2001、2002、2003、2004分别下降了41.82%、18.59%、38.47%、21.31%。
6.用mtDNA测序技术对长江万州、沙市、湖口、常熟江段铜鱼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41尾铜鱼mtDNA D-Loop 760bp的DNA片断。在760bp的DNA片段中检测到17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多集中在靠近tRNA~(pro)端。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和核苷酸多态性(Pi)分别为1.649和0.00218。基因突变主要为转换,转换为颠换1.67倍,有四处插入或缺失。在41尾铜鱼中共检测到12种单倍型,单倍型之间的遗传差异在0.132%~0.798%之间。用UPGMA法和NJ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其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江段的铜鱼群体遗传分化不明显。
|
|
|
|
1 |
王佳喜;;美国大口胭脂鱼养殖技术专题讲座(三) 美国大口胭脂鱼的生物学(下)[J];渔业致富指南;2011年15期 |
2 |
石小涛;路波;杨波;黎庆龙;王雪;袁永桂;;湖北省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内渔民生活现状解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