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灾害与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类在思考如何实施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解决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将造成农业灾害。农业灾害会导致农业不可持续发展或削弱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的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农业防灾减灾,成为农业发展不可绕开的难题。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地带,位于洞庭湖之北,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生态和人口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是我国自然灾害特别严重的少数几个省区之一,尤以水旱灾害威胁最大,发生最频繁,影响范围最广。因此,湖北省能否有效地实现水旱灾害防灾减灾,是关系到整个地区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这正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论文包括导言在内共八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阐明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第二章是对湖北省水旱灾害历史的描述及评价,并着力分析了湖北省水旱灾害发展趋势。第三章是水旱灾害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辨。本章以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历程为起点,研究了水旱灾害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落脚于“减灾就是发展”的辩证观点。第四章是系统研究水旱灾害对湖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其中运用C—D生产函数重点分析了水旱灾害对湖北省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五章是运用数理经济方法测评水旱灾害对湖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本章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湖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进行了相关分析,直观地反映了水旱灾害对湖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第六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农户的防灾减灾行为,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政府应该如何调控农户的防灾减灾行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第七章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剖析了现阶段我国自然灾害管理模式及其弊端,结合世界各国灾害管理发展趋势,探讨了重构与完善湖北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原则和战略措施。论文第八章从技术创新理论入手,系统阐述了农业减灾技术创新的内涵、特点及作用,运用公共物品理论探讨了农业减灾技术创新模式,并在详细分析农业减灾技术创新面临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减灾技术创新的政策选择。
|
|
|
|
1 |
陈谷;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草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8年08期 |
2 |
李周;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评罗必良等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机理及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05期 |
3 |
刘俊章,刘连兴,刘书忠;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制约与对策[J];德州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4 |
杨晓达;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投入机制研究[J];财政研究;2003年09期 |
5 |
闫庆健;以日本农业发展为鉴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日本农业》评介[J];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05期 |
6 |
韩红琴;;以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化农业;2006年07期 |
7 |
张延清;;提升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08年02期 |
8 |
李丽娜;;德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J];老区建设;2009年15期 |
9 |
孙芳;;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法律问题[J];现代农业;2009年10期 |
10 |
李海艳;;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法律问题[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年04期 |
11 |
李明哲;试论沈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1996年04期 |
12 |
齐晓安,王云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若干理论问题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
13 |
张兆同,张金明,钟于群,沈建芬;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当代生态农业;1999年Z2期 |
14 |
王永作;大城市、小城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城市研究;1999年03期 |
15 |
段学军;;21世纪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的对策措施[J];四川政报;1999年30期 |
16 |
李允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发展论坛;2002年09期 |
17 |
卢秀容,陈伟;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结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
18 |
李颖;论建立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6期 |
19 |
孙文生,李小静,张永平;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年02期 |
20 |
黄国勤,王晓鸿,刘宜柏;论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