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菜产业—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研究
【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中国油菜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论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以及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中国油菜产业进行综合研究。论文以中国油菜产业运作的交易费用和利益主体的合约选择行为切入点,通过SCP分析范式和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信息与合约的不完全性、交易频率等范畴,针对中国油菜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问题与特征,研究了油菜产业的主体行为特征、制度变迁因果、组织结构演进与经济绩效提升的问题,分析了中国油菜产业的发展规律与趋势特征,探索了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变量的影响中国油菜产业的产业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效率、经济绩效与福利效用的运作机理及实现途径。论文最后设计出了相关的对策与措施,为发展中国油菜产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现实的政策决策参考。
论文主要回答了以下一些问题:对当前中国油菜产业组织结构及其成因从制度角度做出解释。对中国油菜产业组织的运行绩效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并从产业组织制度安排和产业主体行为选择方面剖析原因,进而提出关于油菜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运行绩效的一般性结论。对政府油菜产业相关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参考。在对油菜产业进行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提升主体绩效为目标,提出油菜产业组织制度创新的途经,构建高绩效的油菜产业市场运行组织模式,引导和推进油菜产业组织的创新和产业技术的升级。
论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为导言,在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内容、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论文的整体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并介绍了主要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明确了论文的一些主要概念,随后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交易经济学与合约选择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文献,为研究工作铺垫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将自1949年以来的生产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评述了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及其原因,阐释了技术进步特征和区域分布。进而以超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和灰色关联理论模型为分析手段,对中国油菜的投入—产出进行了深入分析,测算了技术效率、科技进步贡献率、要素产出特性、规模效益、要素关联度及排序等,并比较了三种测算结果。最后,根据CD生产函数结论,预测了国内未来30年的产量。
第四章以油菜产业的生产组织运作的合约模式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形式产业组织的合约选择所带来的绩效为主线,以湖北省油菜产业组织为案例,着重研究了“公司(+基地)+农户”型、“专业合作协会+企业+农户”型和“纵向一体化”型油菜产业组织,对不同的产业组织在存在基础、组织结构、利益联结方式、运行方式、运行绩效等方面做了对比研究,为油菜产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第五章从植物油加工业的历史、现状与特征入手,在油菜加工行业的组织特性、竞争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壁垒等方面分析了油菜加工行业组织结构。进而在研究行业企业行为的基础上,着重从行业经营绩效和行业规模经济这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国油菜加工业的交易行为与合约行为。行业经营绩效从全行业及区分产权的经营成果及资本运营绩效上展开研究;规模经济从全行业及区分产权的不同规模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为政策改进提供了思路。
第六章首先从供需的角度测算并分析了居民食用植物油及菜籽油的消费状况与特征。其次,多角度地研究了居民食油购买行为特征。第三,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通过求解中国城乡居民食油的各种需求弹性,揭示了城乡居民食油消费行为与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第四,运用1998年~2004年的收入与消费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结构、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对研究。最后,探讨了中国食油发展的发展方向,为及时调整食油的生产、加工、流通和外贸结构、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提供了依据。
第七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探讨。本章总结了油菜产业在如下方面的研究结论,包括:生产环节的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及主要产业组织形式的绩效比较;加工环节的产业集中度、品牌市场占比、行业壁垒、不同产权的经营绩效、资本运营及规模经济;消费环节的购买行为介入度、品牌意识与偏好度、需求弹性、消费变动趋势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针对油菜生产效率特征,提高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建议;针对油菜产业组织的行为与绩效特征,推行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建议;针对油脂加工行业结构与行为特征,提高行业绩效的政策建议;针对居民食油消费行为特征,提高社会剩余的政策建议。
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选题接触学科前沿,具有开创性。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以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和合约选择为核心,对中国油菜产业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分析和发展对策研究,其选题接触学科前沿,具有开创性。
第二,研究范畴有别于以往文献。本文以中国油菜产业的交易费用和合约选择为切入点,并将中国油菜产业分解为生产、加工及消费等环节,分别研究了中国油菜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与经济效率问题,从而明显地有别于以往文献的研究范畴。
第三,构造了一个基于SCP分析与新制度分析相结合的农业产业组织绩效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着力对引致“绩效”的产业结构及主体行为进行分析,并把研究重点放在影响农业经济运行“绩效”的制度变量之上,不仅使制度变量内生于经济运行分析当中,并在对农业产业组织绩效问题的研究方面实现了新古典研究范式与新制度方法的融合。
第四,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和定量分析。本文运用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和定量分析,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模型的设定和运算,对中国油菜产业进行综合研究,并设计出相关的对策与措施。
|
|
|
|
1 |
舒友花;WTO与中国油菜产业:现状、影响及应对策略[J];调研世界;2002年11期 |
2 |
周可金,汪华春,童存泉,牛运生,许承保;加入WTO对安徽油菜籽市场竞争力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2年04期 |
3 |
唐义军,杨力,姚成勇;做大做强苏北沿海油菜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种业;2003年02期 |
4 |
王汉中;入世后的中国油菜产业[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年02期 |
5 |
杨锦莲,侯国平,李崇光;中加油菜产业的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
6 |
杨占臣,孙亮,张宇;世界油菜产业现状及中国的发展对策[J];世界农业;2003年03期 |
7 |
刘春明;赵永刚;;加快我国油菜产业能源化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7年05期 |
8 |
杨易;;全力以赴做大澧县油菜产业[J];湖南农业;2011年08期 |
9 |
蔡榕,张杭,钟甫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油菜产业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1999年02期 |
10 |
吴平,刘桂华,刘尊文,李海龙;江西油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科技;2002年03期 |
11 |
邱建明;张水生;;做大做强浦城油菜产业的思路与对策[J];福建农业;2010年09期 |
12 |
胡银根;;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特区经济;2007年11期 |
13 |
胡银根;游红;杨钢桥;;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生态经济;2008年06期 |
14 |
王瑞元;;大力发展油菜产业,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J];农业机械;2011年14期 |
15 |
雷元宽;罗平县油菜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03年06期 |
16 |
齐森林,刘春萍,吴世春;关于襄樊市优质油菜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3年02期 |
17 |
董红兵;;中国油菜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基于SWOT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9期 |
18 |
柴武高,张其展,王永生;民乐县油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05年08期 |
19 |
符明联;杨丽英;郭树云;王欣;;罗平县油菜产业链发展启示[J];云南农业科技;2008年01期 |
20 |
沈琼;;中国油菜产业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