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主要特性及配合力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新育成的5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研究对象,并以培矮64S为对照,利用分期播种的方法在自然条件和人工控制光温的条件下考察各不育系花粉不育度和自交结实不育度,研究各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同时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各不育系的主要植物学特性、开花习性和异交性能。另外,将这6个不育系与华中农业大学新育成的6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配制杂交组合36个,分别在武汉和海南两地进行种植,考察F_1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筛选强优势组合。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参试不育系中,除华885S外,其余不育系在武汉连续两年的稳定不育期均长于对照培矮64S,且都在60天以上。华884S、华886S、华893S和华328S表现出较强的温敏性,而华885S则表现出较强的光敏性。
2.不同的不育系其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期和临界温度是不同的。华884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18天-9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4.8℃;华885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24天-13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3.6℃;华886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21天-11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3.3℃;华893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20天-9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5.0℃;华328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22-5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3.7℃;培矮64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在抽穗前的22天-13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3.9℃。
3.单穗和单株开花历期最短的不育系是华885S,与对照培矮64S相近,而华893S和华328S的单穗和单株开花历期则相对较长。华884S、华885S、华886S和华893S的单穗逐日开花动态较对照培矮64S要好。华884S、华886S、华893S和华328S的花时分布较为集中,而华885和培矮64S花时分布较分散。除华328S的开花量太少外,其余不育系日开花量均比培矮64S高。
4.颖间距和张颖角度最大的不育系是华893S,分别为4.91mm和34.43°,培矮64S最小。华886S的张颖时间最长,其次是华893S、华885S、培矮64S和华884S,华328S最短。华893S外露率最高,达91.20%,华886S、华885S和培矮64S柱头外露率也都高于83%。华893S、华886S和华884S的柱头面积均大于0.90 mm~2,其余不育系柱头面积都小于0.90 mm~2。柱头活力保持时间最长的是华893S,此外,华893S、华328S和培矮64S的柱头活力下降较慢。
5.大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株有效穗数在武汉点以加性效应为主,在海南点为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其它性状都是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亲本各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两个不同的生态区,无论是亲本一般配合力还是组合特殊配合力,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6.在两个不同生态区各性状的竞争优势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武汉点,产量的平均竞争优势为7.83%,其中竞争优势最大的是结实率,变幅为-9.61%~33.12%,平均值9.62%;在海南点,产量的平均竞争优势为2.80%,竞争优势最明显的是单株有效穗数,变幅为-3.77%~39.62%,平均值15.65%。
7.初步筛选出几个优良的亲本材料和杂交组合,不育系中以华884S、华886S、华893S较好,恢复系中以华恢2185、华1108配合力较好。强优势组合有华893S/华恢2185、华884S/华恢2185、华884S/华恢1035、华885S/华恢2185、华328S/华恢2185和华886S/华恢2185。
|
|
|
|
1 |
邹学校,裴新澍,虞辉;相对遗传力与配合力比较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2 |
丁国祥,冯宗云;糯质高梁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的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
3 |
金伟栋,张旺,洪德林;苏南地区晚熟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J];作物学报;2005年11期 |
4 |
崔秀珍;吴国梁;李哲;;陆地棉杂交组合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
5 |
蔡丽琼;程备久;李展;朱苏文;;对生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06年02期 |
6 |
王小亮;袁汉民;陈东升;孙建昌;亢玲;张维军;;宁夏春小麦新种质资源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年05期 |
7 |
周伟;陈云;牟同敏;;自然条件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M113S、华201S和培矮64S的育性转换特性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
8 |
王昌华;吴天华;张燕之;徐正进;郑文静;赵家铭;王辉;;北方杂交粳稻品质性状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效应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02期 |
9 |
沈思宁;秦智伟;许蕊仙;;甘蓝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和亲本配合力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10 |
陈彦惠;玉米改良单交种选育的研究——Ⅰ 玉米姊妹系间杂种优势与配合力[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
11 |
刘宗华;王琳;汤继华;胡彦民;谭晓军;;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子粒淀粉含量的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分析[J];玉米科学;2007年01期 |
12 |
崔秀珍;李哲;常俊香;王伟;;棉花海陆种间杂交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13 |
李爱宏;戴正元;季红娟;张小祥;李育红;潘存红;张洪熙;潘学彪;;籼型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配合力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9年01期 |
14 |
邓国富;梁世荣;周萌;高利军;周维永;张宗琼;戴高兴;;水稻广亲和两系核不育系桂科-1 S的选育[J];种子;2008年05期 |
15 |
刘志雄,李行润,杨世元;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4112S和YW-2S的开花习性观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16 |
王鸿昌,梁克勤,万邦惠,陈雄辉;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开花习性观察[J];杂交水稻;2000年S2期 |
17 |
邓国富;梁世荣;周萌;高利军;周维永;张宗琼;戴高兴;;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桂科-2S的选育[J];杂交水稻;2007年06期 |
18 |
张建新,黄建鸿,陈建民,胡昌泉,洪伟雄,程天杰;光身稻两用核不育系光153S的育性特性观察[J];福建稻麦科技;2005年03期 |
19 |
李梅;吴献强;奉志高;;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特征特性和开花习性观察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
20 |
高庆荣;孙兰珍;;T型小麦杂交种子黑胚病表现及其配合力[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