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比较及ipt基因的遗传转化
【摘要】:
棉花体细胞培养和植株再生技术是进行原生质体培养、遗传转化、体细胞杂种创造等技术的必要条件,利用遗传工程改良棉花品种是目前棉花遗传改良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它能有效打破物种间的界限,实现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间基因资源的相互利用,并可以实现对目标性状的定向变异,同时能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但当前棉花生物技术研究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如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基因型依赖性强、棉花组织培养周期长、体胚发生率低、基因遗传转化效率低、再生植株结实困难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棉花组织培养、棉花生物技术、棉花功能基因的验证研究领域的障碍。本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调控,不同生态区棉花品种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再生能力比较;不同基因型海岛棉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研究;高效棉花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ipt基因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同时对转基因引起的棉花性状变异的规律进行初步研究,为转基因棉花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陆地棉愈伤组织诱导阶段,适宜浓度的2,4-D+KT和IBA+KT激素组合均能高效诱导愈伤组织产生,其最优激素配比为0.1 mg/L 2,4-D+0.15 mg/L KT和0.5 mg/L IBA+.0.15 mg/L KT。
2.在陆地棉诱导愈伤组织时,诱导培养基中NH_4NO_3的水平对愈伤组织以后能否发生体细胞胚胎分化至关重要,在分化培养基中撤去NH_4NO_3,并增加KNO_3,可以明显提高愈伤组织胚分化率,使珂字201、YZ1的愈伤组织胚分化率达到80%以上。铁盐对愈伤组织诱导和胚分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不含铁盐时,不同基因型的外植体均未见膨大,更没有诱导出愈伤组织。硫酸亚铁的浓度以56 mg/L为佳,此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5-100%,将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上时,添加硫酸亚铁的浓度为28 mg/L、56 mg/L时,不同基因型的愈伤组织生长都比较迅速,胚分化的时间缩短。
3.利用IBA和KT激素组合,结合不同阶段的无机盐调控,使供试的22个陆地棉品种中有15个品种实现体细胞胚胎分化和植株再生,其中鄂抗棉3号、5号、鄂棉20、23号、豫棉9号、豫早73、豫棉12号、豫棉1221等8个品种是首次获得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品种。考察以上8个品种的系谱发现,鄂抗棉3、5号主要含有岱字棉15号的血统,鄂棉20含有金字棉的血统,豫棉9、12号则含有福字棉的血统,豫早73含有乌干达棉的血统,其他的材料遗传背景比较复杂。许多研究表明,珂字棉的再生能力最强,岱字棉较易再生,而含有金字棉、福字棉、乌干达棉血统的品种则较难获得体细胞胚和再生植株。本试验中,首次实现了5个含有金字棉、福字棉、乌干达棉血统的品种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比较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的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能力发现,长江流域的10个品种再生6个(分别是鄂抗棉3、5号、鄂抗棉9号、鄂荆1号、鄂棉20、23号)、黄河流域的10个品种再生7个(分别是中棉27号、晋棉18、20号、豫棉9、12号、豫早73和豫棉1221),表明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品种的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潜力没有明显差别,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有严格地域性限制有所不同。但两大棉区品种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时间有明显差异,长江流域棉区的品种分化时间平均比黄河流域的品种晚近20d。
4.研究发现海岛棉愈伤组织诱导困难、出愈时间长,与相同诱导条件下诱导陆地棉品种相比,出愈时间延迟10—15天,出愈率偏低,主要原因是海岛棉外植体易褐化导致生长缓慢,且所有供试海岛棉品种刚开始诱导的愈伤组织质地均为硬块状且增殖缓慢,由这种硬块状愈伤组织进一步诱导、继代,形成质地疏松的愈伤组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最长达236天,这也是海岛棉品种难以进行组织培养的主要原因之一。
5.2,4-D的加入对海岛棉愈伤组织诱导和胚分化有显著影响,加入2,4-D不仅能提高出愈率、缩短出愈时间,而且还能使获得质地疏松愈伤组织的时间大大提前,平均提前达40天以上。在海岛棉愈伤组织诱导阶段,最佳激素配比为0.2 mg/L 2,4-D+0.4 mg/L KT+1.0 mg/L IBA,而在愈伤组织分化阶段以0.05 mg/L 2,4-D+0.2 mg/L KT+0.5 mg/L IBA为最好。悬浮培养有利于海岛棉愈伤组织分化,与相同的固体培养相比,愈伤组织分化率平均提高5%以上,分化时间提前20天以上,但利用悬浮培养未能使在固体培养条件下没有发生胚分化的海岛棉基因型产生胚分化。
6.对遗传转化的影响因子优化研究表明,以预培养12天的棉花胚性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用OD_(600)值为0.4的农杆菌菌液侵染,加入50mg/L的乙酰丁香酮(AS)活化,能够使YZ1、珂字201的抗性愈伤率分别达25.1%和23.8%。
7.利用农杆菌介导棉花胚性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的遗传转化体系,将ipt基因导入到Coker 201、YZ1、Ym4和Em23棉花品种中,获得的再生植株经卡那霉素涂抹、PCR扩增、Southern杂交检验,证明ipt基因已整合到部分再生的棉花植株的基因组中。通过对再生植株田间初步观察发现,转基因植株表现出生长旺盛、果枝数增多、叶功能期延长等特征。
8.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的遗传转化效率并建立了转基因再生植株的有效成苗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转化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的转化效率差异较大,豫早1号和珂字201的遗传转化效率及植株再生能力显著高于豫棉4号和鄂棉23。降低培养基无机盐浓度,用Phytagel固化,能够提高胚萌发成苗率,降低畸形苗频率,在生根培养中添加少量活性碳提高了根系活力。再生植株长到3~5片真叶时,出现的植株根系发褐,可以切除,转移到新鲜的低盐培养基中,重新萌发生根。在试管苗移栽过程中,采用逐步揭开封口膜,炼苗的措施,可以提高试管苗的环境适应能力,显著地提高移栽成活效率。不同的培养基生根能力比较,以1/4MS+NAA(0.1 mg./L)和1/4MS+IBA(1.2 mg./L)较好,1/4MS+NAA(0.1 mg./L)+IBA(1.2 mg./L)较差。不同品种间比较来看,Coker 201和YZ1的生根能力较强,Em23生根能力较弱。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S562
|
|
|
|
1 |
张宝红,李付广,王武,李凤莲,李秀兰;泗棉3号体细胞胚发生和植株再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
2 |
孙善君,李仕贵,朱生伟,孙敬三,卢亚;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及其在棉花品质改良育种中的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05年02期 |
3 |
张宝红,郭腾龙;棉花组织培养的细胞组织学研究进展[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4 |
曹孟良;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5 |
何道一,李雅志,王桂荣;中棉所12(Gossypium hirsutum C.V.Zhongmian 12)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J];核农学报;1998年06期 |
6 |
张献龙,张家明,姚明镜,孙济中,刘金兰;棉花体细胞培养及其应用基础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
7 |
陈妹幼,聂以春,张献龙;转化棉花胚性愈伤可以有效缩短转基因周期[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
8 |
姚明镜,张献龙,刘金兰,孙济中;陆地棉抗黄萎病细胞系几个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
9 |
张震林,陈松,刘正銮,周宝良,张香桂;转蚕丝芯蛋白基因获得高强纤维棉花植株[J];江西农业学报;2004年01期 |
10 |
付永彩,丁月云,刘新仿,孙传清,曹守云,王东江,何锶洁,王象坤,李良材,田文忠;抑制衰老的嵌合基因在水稻中的转化[J];科学通报;1998年18期 |
|
|
|
|
|
1 |
胡宝成,李强生,赵仁渠,陈凤祥;花期去叶对甘蓝型杂交油菜经济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1991年03期 |
2 |
王仑山,丁惠宾,王亚馥,杨汉民,康文隽;伊贝母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异和分化频率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0年01期 |
3 |
王喆之,张大力,李克勤,郭德志,郝联芳;陆地棉愈伤组织产生及胚胎发生的细胞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0年02期 |
4 |
李克勤,王喆之,张大力,郭德志,郝联芳,张苏峰,沈志刚;陆地棉组织细胞培养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1年02期 |
5 |
刘志,郭旺珍,朱协飞,朱祯,张天真;转Bt+GNA双价基因抗虫棉花的抗虫性表现特征[J];高技术通讯;2003年01期 |
6 |
焦改丽,郭三堆,李淑君,陈志贤,赵俊侠;棉花遗传转化和植株再生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7年02期 |
7 |
张献龙;棉花体细胞培养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1991年04期 |
8 |
张献龙;王武;刘金兰;孙济中;;不同激素诱导陆地棉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效应[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9 |
张家明,刘金兰,孙济中;陆地棉体细胞胚的萌发及再生植株变异的初步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
10 |
张献龙,姚明镜,刘金兰,孙济中;棉花枯萎病菌毒素对种子发芽和组织生长的毒害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
|
|
|
|
|
1 |
王亚琴,梁承邺,黄江康;植物叶片衰老的特性、基因表达及调控[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2 |
张红心,王伟中,夏凯,周燮;IPT对稻苗根系生长和三种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0年05期 |
3 |
许明,刘峰,郑金贵;IPT基因遗传转化谷秆两用稻的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4 |
毛玺;郭要兵;刘昕;宋力峰;;并行工程在一拖公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6年04期 |
5 |
封碧红,李汉霞,卢永恩,叶志彪;转ipt和反义ACO基因番茄的叶片衰老相关特性[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3年06期 |
6 |
张根良;王文泉;;P_(SAG12)-ipt基因转化植株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8年02期 |
7 |
徐向丽;卢秀萍;王翔;易克;王若仲;;IPT对烟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21期 |
8 |
张红心,闫芝芬,周燮,王伟中;IPT促进稻苗种子根侧根原基的发生[J];华北农学报;2000年03期 |
9 |
张微微;潘俊松;刘淳中;何欢乐;蔡润;;黄瓜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0年06期 |
10 |
吴吉林,王再花,叶庆生,李玲;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ipt研究进展(综述)[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