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原鮡个体生物学及种群生态研究
【摘要】: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 Regan)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鮡科(Sisoridae)、原鮡属(Glyptosternum),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干流及其支流,是鮡科鱼类中唯一分布到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物种。分别于2004年5~9月、2005年4~5月、2006年3~6月和2006年10~11月,在雅鲁藏布江林芝至日喀则使用刺网采集黑斑原鮡样本,并对采样点附近区域的水质状况进行测定。根据对采集样本测定分析,研究了黑斑原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动态。论文主要结果如下:
1.渔获物年龄组成为3~13龄,其中5~7龄个体占79.03%。渔获物的全长范围在115~312mm之间,平均全长为193.41±36.15mm;体重范围在16.3~373.7g之间,平均体重为91.67±60.01g。雄性个体平均全长、平均体重均大于雌性个体。
2.在反射光下,脊椎骨、耳石和鳃盖骨均有宽的明带与窄的暗带,年轮特征明显;脊椎骨、耳石和鳃盖骨对黑斑原鮡年龄的判别能力分别为:80.31%、78.76%和和73.06%;脊椎骨与耳石和鳃盖骨之间的IAPE分别为0.11%、0.2%,耳石和鳃盖骨的IAPE为0.17%;不同年龄鉴定材料对黑斑原鮡年龄的鉴定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比较而言,脊椎骨是黑斑原鮡年龄鉴定的最合适材料。
3.体重和全长的关系为W_♀=5E-06L~(3.142),W_♂=5E-06L~(3.1474),为等速生长。全长与脊椎骨轮径的相关方程为L_♀=97.173Rc+29.068,L_♀=107.88Rc+13.402。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t_♀=342.66[1-e~(-0.1142(t+0.7488))],Wt_♀=460.7983[1-e~(-0.1142(t+0.7488))]~(3.142);Lt_♂=460.24[1-e~(-0.0882(t+0.2312))],Wt_♂=1203.502[1-e~(-0.0882(t+0.2312))]~(3.1474)。雌、雄生长拐点分别为1.804龄和8.018龄。
4.雄鱼有尖而长的生殖突。初次性成熟的雌性全长为164.78mm,体重为46.18g,年龄为4.9龄;初次性成熟的雄性体重全长为174.74mm,为57.11g,年龄为5.2龄。5月为黑斑原鮡群体产卵盛期。属于一次性产卵鱼类,成熟卵径范围在2.3~3.2mm。平均绝对繁殖力为727±407.83egg,平均相对繁殖力为43.26±20.65egg/cm体长和11.79±5.31egg/g体重;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随年龄、体长、体重和性腺重的增加而增加。
5.黑斑原鮡的性腺发育分为6期。其性腺一年只成熟一次,卵母细胞从第3时相发育到第4时相基本同步。产后卵巢和精巢的组织学结构迅速回复到Ⅱ期;以Ⅲ或Ⅳ期性腺越冬。最小性比(雌性:雄性)在5月份为1.59,非繁殖期性比要高于繁殖期。
6.黑斑原鮡主要以鱼类、藻类、寡毛类、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有机碎屑、原生动物、鱼卵等为食,其中鱼类和藻类是最重要的食物来源。鱼类主要是裂腹鱼亚科和高原鳅属的底栖种类,藻类主要是附着硅藻。食物组成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全长、和分布地域情况下有变化。摄食强度没有显著的全长和性腺发育变化。
7.黑斑原鮡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表现出与食性相适应的特点。除腹腔内具有正常肝脏外,在皮肤与体壁肌肉之间还有一与腹腔内肝脏连接的附属组织(腹腔外肝)。除具有腹腔内肝脏完全一样的组织学结构外,腹腔外肝的LDH、EST、MDH和ADH同工酶带无差异,具有与腹腔内肝脏同样的生理功能。
8.黑斑原鮡栖息地水质特征表现为:丰水期较枯水期溶氧值较低、水温较高、pH略低、悬浮物含量高;雅鲁藏布江干流下游和支流尼洋河溶氧值高,而雅鲁藏布江干流中游的pH值和悬浮物含量高。除雅鲁藏布江干流上游的拉孜、怒各沙和中下游的羊村水质属于Ⅲ类外,黑斑原鮡其它栖息河段为Ⅱ类水。雅鲁藏布江干流下游和支流尼洋河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但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上游江段Cu含量、整个干流7月份的水体悬浮物含量超出渔业水质标准。
9.黑斑原鮡雌雄个体的总死亡率雌雄分别为5.87373year~(-1)和6.0096year~(-1),自然死亡率分别为0.7354year~(-1)和0.6216year~(-1),捕捞死亡率为5.1383year~(-1)和5.388year~(-1),开发率为0.8748year~(-1)和0.8966year~(-1)。用B-H模型进行资源评析表明:黑斑原鮡资源已过度开发,应采取降低捕捞强度、推迟开捕年龄等措施保护其资源。
|
|
|
|
1 |
李红敬;李坤陶;储张杰;;南湾鲫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2 |
吴常文,赵淑江,胡春春;东海黄姑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J];海洋渔业;2005年03期 |
3 |
郭志强;刘绍平;段辛斌;岳兴建;王珂;陈大庆;;大宁河红尾副鳅年龄与生长的研究[J];淡水渔业;2008年06期 |
4 |
黄良敏;谢仰杰;李军;张雅芝;纪清爱;;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棘头梅童鱼的生物学特征[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5 |
黄良敏;谢仰杰;李军;张雅芝;纪清爱;;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棘头梅童鱼的生物学特征[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本);2010年04期 |
6 |
何美峰;李新辉;谭细畅;李捷;王超;罗建仁;林建志;;西江广东鲂的年龄鉴定及生长研究[J];淡水渔业;2007年03期 |
7 |
陈新军;许柳雄;宋利明;龚小龄;;大西洋海域大眼金枪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J];海洋渔业;2006年01期 |
8 |
胡杰;杨今福;;硇洲大黄鱼资源生物学资料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9 |
李红敬;刘鸿艳;樊启学;谢从新;;黑斑原鮡个体生殖力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4期 |
10 |
杨代勤;陈芳;李道霞;刘百韬;;黄鳝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11 |
王荣,鲁北伟,李超伦,王文琪,吉鹏;南极磷虾年龄组成的体长频数分布混合分析[J];海洋与湖沼;1995年06期 |
12 |
孙航,周浙昆,俞宏渊;喜马拉雅东部雅鲁藏布江大峡湾地区热带森林植被的次生演替规律初探[J];云南植物研究;1996年03期 |
13 |
靳鹤龄,董光荣,李森;雅鲁藏布江中游下段土地沙漠化成因、趋势及防治对策[J];中国沙漠;1997年03期 |
14 |
范喜顺;;荒漠伯劳的繁殖及雏鸟生长发育[J];动物学杂志;2008年04期 |
15 |
张忠远,贺民;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及生长模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16 |
谢刚;范阳;杨红波;祁宝伦;;卡特拉鱼形态、食性和生长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3年01期 |
17 |
林凡;西藏雅鲁藏布江边的婚礼[J];农村天地;2002年09期 |
18 |
刘宝光,田春雨,初艳;欧洲三倍体山杨1 a生组培苗生长特性[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9 |
周灿;祝茜;刘焕章;;长江上游圆口铜鱼生长方程的分析[J];四川动物;2010年04期 |
20 |
赵体顺;;生长方程对白云杉半径生长的适用性[J];林业勘查设计;198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