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农村人文发展的测度与解析

占绍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学界和社会各界的一个公共话题。随之,关注农民收入,关注农村、农业发展成为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焦点。国家推出了农村税费改革、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覆盖了农村的各个方面,创造了农村发展的良好环境,农村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社会发展到底应该用一个什么标准来评价呢?这是指导政策制定和引导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套良好的评价体系,尤其是立足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本文利用发展理论的成果,借鉴UNDP(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Programme)的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体系,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建构了测度我国农村发展的“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指数,并用样本县市的数据具体分析了农村发展状况,描述了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差距,用计量方法进一步探讨了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本论文由8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导论,论述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以及所选样本的基本情况。第二章,人文发展及测度的基础理论,在简述发展观演进的基础上介绍了人文发展观的内涵、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以及一些测度体系,本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人类发展指数(HDI)评述,本章详细论述了人类发展指数的构造、计算方法以及一些研究综述,评价了HDI在应用于我国农村存在的不足。第四章、第五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以诸暨、乾县等9县市的数据为例,论述了HDI应用于测度我国农村人文发展时,在教育、经济、健康三个指标方面应作的修正,建构适合于农村实际的新的HDI指标体系。第六章,修正后HDI计算及解析,利用收集的数据得出新的各样本县市的HDI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描述样本县市人文发展状况,比较样本之间发展的差别和不平衡程度,进一步分解了经济、教育、健康三个指标的影响。第七章,HDI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章利用回归分析、格兰杰检验等方法,详细分析了人均公共事业财政支出、人均财政支出、人均GDP、人均农业GDP等经济因素对HDI的作用,以期发现改进农村人文发展水平的路径。第八章是结论和建议。 论文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文章认为应该用人文发展观来审视、评价和指导我国农村的发展,修正后的HDI能够很好的反映我国农村发展的真实情况,比较客观的显示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城乡间HDI数据相差0.30左右,相当于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水平。影响HDI差距的主要是教育指数,其次是经济因素的影响。对HDI影响最显著的经济因素是公共事业财政支出,并且,人均公共事业财政支出增量和HDI增量之间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对HDI的作用比东部发达地区显著,人均农业GDP、人均财政支出与HDI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说明二者对HDI作用不明显。要促进农村人文发展最有效的路径是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事业支出的比例。 论文在内容体系上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研究我国城乡和区域间发展差距给出了一个新的框架和全新的视角。为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开拓更宽的思路。二是系统的构建了我国农村人文发展测度的指标体系。三是将新指标体系应用于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的实际研究中。这种差距的研究可能比单纯用经济指标显示的数据更具说服力,对促进发展更具借鉴意义。四是在描述发展差距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证分析了影响发展水平的相关因素,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曹明奎,方宣钧,王湘黔;农村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06期
2 杜晓山;农村发展分权化研究第3次学术会议[J];世界农业;1988年09期
3 门锦杭,肖之树,汪会春;从建新村看农村发展道路[J];农业经济问题;1991年01期
4 陈厚基;当代世界“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4年02期
5 刘剑君;农民心理承受力的弱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J];探索与争鸣;1995年05期
6 冯贞柏;中国农村发展与乡镇企业之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0年12期
7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组建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J];浙江政报;2002年03期
8 崔建国;李春明;;试论基层银行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金融策略[J];华北金融;2003年12期
9 林毅夫;入世与中国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23期
10 ;高层言论·部委声音[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17期
11 段应碧;;农村发展亟待三大突破一大转移[J];农村工作通讯;2005年09期
12 本刊记者;;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提出 适应新形势要求,研究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J];城市规划通讯;2005年12期
13 于冷;;和谐社会与农村发展——2005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纪要[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02期
14 李碧珍;;农村连锁经营:可行性、现状、对策[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6年04期
15 刘萍;;福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6 操建华;;旅游业对农村和农民的影响——贵州省荔波县、云南省昆明市团结乡和云南省石林县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10期
17 丁春莲;石文清;张高明;苗晓燕;宋文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和农民科学技术化问题[J];河套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8 宋燕平;谈应权;;农业技术发展中两个动力因素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3期
19 Hiranya D.Dias;王洁;;坚持城乡一体化战略 努力探索农村发展的正确道路——评胡必亮专著《泰国中部的村庄经济:对蔡亚诺夫模式的检验》[J];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10期
20 崔力群;;怀念耕今同志[J];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万忠;;从农民生活变化看农村发展[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2 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 促进农村发展[A];2003年中国改革论坛文集[C];2003年
3 余华君;;城乡协调发展中的政策支持体系——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的分析[A];浙江省社会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刘博敏;倪冶;;从城市走向农村的规划模式——以南京和凤镇张家村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远行;;经济危机下的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郭跃;陈绍友;;重庆市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城市带动农村发展[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司立新;;在农村发展图书馆事业琐谈[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8 刘祎梅;苏成岭;;德国巴伐利亚州一体化农村协调发展[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农村发展的“十五”回顾与“十一五”的改革思路[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孙录宝;;金融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发展之路初探[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占绍文;农村人文发展的测度与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刘辉;西部地区村干部胜任力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谷中原;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4 徐欣;以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6 张小明;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徐辉;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刘光哲;多元化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9 唐萍萍;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赵蕾;公共投资对农业生产率和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英兰;关于免征农业税政策的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2 刘宾;河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导向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3 周蓉;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王云江;西部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叶丽丽;河北省农村二手电脑市场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赵高辉;穆青农村报道探析[D];郑州大学;2006年
7 徐琪疆;新疆农户小额贷款发展问题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7年
8 李在法;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组织的道德建设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曲瑛德;农村税费改革对中原粮食主产区农村发展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陈琳;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志坤 实习生 张丽 满达;大寨:中国农村发展“活化石”[N];南方日报;2009年
2 王大用;就业、城市化、西部大开发和农村发展[N];财经时报;2002年
3 张鑫鑫本报记者 任然;我们不是旁观者[N];中国妇女报;2007年
4 赵红梅、朱润胜、白俊臣;小额贷款助推昌黎农村发展[N];河北日报;2006年
5 记者 李茗 实习生 李维佳;农村发展的机遇来了[N];西安日报;2007年
6 孙家驹;农村发展应构建“少小离家老大回”机制[N];学习时报;2007年
7 特约通讯员 卫世新;新绛再举新农村发展之措[N];运城日报;2006年
8 朱小兵;抓好村班子建设 促进新农村发展[N];台州日报;2008年
9 牧歌;农业农村发展将迎来另一个春天[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10 雷勇华;东安八成农村新党员是能人[N];永州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