鳡人工繁殖及苗种池塘培育技术初步研究
【摘要】:
鳡(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属鲤科,雅罗鱼亚科,是中国江河湖泊中的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由于鳡所具有的优良特性和肉质鲜美的特点,其人工养殖受到广泛的重视。由于鳡资源的减少,解决大规模人工养殖的关键问题是解决苗种的来源。
试验亲本来源于长江武汉金口江段及附属湖泊斧头湖、鲁湖的野生鳡,经6个月暂养或两年池塘驯养后,于2005年~2007年6月分5批共13组进行人工繁殖试验,首次对池塘强化培育的天然鳡进行不同催产剂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PG+HCG+LRH-A_2明显较同类具有催产优势,产卵总量1240万粒,受精卵1003万粒,孵出水花523万尾。2年试验平均每组次产卵95.4万粒,受精77.2万粒,孵出仔鱼40.2万尾。初步探明了鳡人工繁殖的方法及规律,其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分别为80%~100%、30.4%~88.5%、86.3%~88.8%,同时还对影响人工繁殖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将出环鳡水花,直接投放于试验池塘,全长0.7~0.8cm的鳡仔鱼在5.0~10.6万尾/666.7m~2的密度下,经过25~30d的培育,长至全长2.5~3.0cm,成活率为66.6~82.6%;同在池塘条件下,全长2.5cm的鳡苗以0.2~0.4万尾/666.7m~2的密度经25d的培育全长达到6.5~8.0cm,培育成活率达85.0~88.3%,个体的体长增长迅速,个体差异在饵料充足时相差不大。鳡的快速生长与其摄食旺盛,主动性强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