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小儿中医体质分类的临床探究
【摘要】:研究目的:
通过对历代文献中有关小儿体质内容的研究,探明各医家小儿体质分类的原理;对古今医家运用各自理论治疗疾病症候进行分析,探究小儿体质分类中各体质常见的临床症状。对历代文献中小儿体质的分类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尝试建立适用于现代易感小儿不同体质类型的判定标准;针对不同体质类型探索各类型中主要的临床症状,将临床症状量化,建立适合于临床观察的易感小儿中医体质量表。
研究方法:
采用中医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学方法、临床实验方法、系统方法等,并适当加入理论分析、逻辑归纳、哲学思辨等分析、综合方法。整理历代文献中有关小儿体质的内容,总结并归纳小儿体质分类的方法,确定易感小儿体质分类的类型。将易感儿童体质分类标准运用于临床,利用中医理论的观察、调查等方法,明确小儿各体质的主要临床症状,将小儿体质内容条目化,通过建立易感小儿中医体质评测量表将易感小儿体质分类系统化。使其更加简便,适用于临床操作。
研究内容:
小儿身体健康状况与先天禀赋及后天各种内外在因素有着密切关联。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饮食不节、情欲房劳、六淫七情等)及自身调节等综合作用形成了不同小儿的特殊体质。因不同体质对不同致病因素具有特定的易感性及不同体质在发生病变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又有特殊的倾向性,故体质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影响着疾病传变的方向与转归情况。这就是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小儿方术,号曰哑科,口不能言,脉无所见。”临床医家很难从小儿口中或脉象中获得小儿疾病的有力的诊断及用药依据,“治法总宜辨体质阴阳,斯可以知寒热虚实之治。”对易感小儿体质的分类及临床应用显得格外迫切。历代医家对小儿体质类型的认识尚不一致,对小儿体质分类也无统一评判标准,为了更好的将体质学说运用于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我们通过整理、观察、分析等方法,认识易感小儿中医体质的分类,了解各体质类型的主要临床症状,尝试将易感小儿中医体质分类进行初步的量化,据此制定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系统分析古文献中各医家对中医体质特别是小儿体质的看法或分类,主要有分类范围、分类依据、分类应用、医疗实践反证等几大方面。此外根据课题内容的需要,适当涉猎一下近现代有关小儿体质分类理论研究的文献以资参考。
综合分析各医家关于小儿体质的观念,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五脏相关的理论及万密斋“心肝常有余、脾肺肾常不足”的观点为主要基础,根据临床观察经验,总结探究易感小儿中医体质分类及分类的方法并尝试建立适用于现代易感小儿的中医体质分类类型。
将易感小儿中医体质分类进行初步的临床应用,了解易感小儿中医体质各类型的常见临床症状。
通过将小儿的体质中各类型的代表性、特定性的临床症状条目化、量化,结合临床观察,尝试建立易感小儿体质量表。
研究结果:
1、整理历代文献中有关小儿体质分类的内容,将易感小儿中医体质分类以五脏为中心系统化。
2、通过将易感小儿中医体质分类应用到临床中,研究各体质类型常见临床症状,如肺脾气虚质临床表现以容易出汗多见。
3、建立易感小儿中医体质各体质类型的量表并运用于临床中,初步了解易感小儿体质量表的临床适用性。发现条目与量表的相关性较低,需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通过研读《内经》、《颅囟经》、《小儿药证直诀》、《局方发挥》、《育婴秘诀》等原书内容及其成书以后历代医学家衍生的各种小儿体质观点的文献,参考了近现代小儿体质分类的相关资料,最终将易感小儿中医体质的分类系统化,使体质分类更加简便、适用于临床,并尝试通过将体质分类应用于临床,了解不同体质的临床症状的倾向性,建立适合于指导临床实践应用的易感小儿中医体质量表。
|
|
|
|
1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医体质与“治未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
2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医体质与“治未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3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医体质与“治未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4 |
钱会南;中医体质的现代研究方法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年05期 |
5 |
唐文超;黄韬;黄平;王翘楚;;失眠症的中医体质相关研究概况[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5期 |
6 |
本刊编辑部;文婷;;中医体质养生法(二)[J];养生大世界(B版);2009年12期 |
7 |
赵文霞;段荣章;刘君颖;;116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与气虚质痰湿质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8期 |
8 |
钱岳晟;高血压病人的中医体质分类[J];家庭医学;2003年11期 |
9 |
柳洪胜;白文;戴中;王少杰;;从体质论治原发性高血压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6期 |
10 |
黄国先,刘懿;中医体质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探析[J];中医研究;1996年02期 |
11 |
李捷,卞瑶;《黄帝内经》论体质因素对发病的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12 |
林谦,陈焱木,金法,魏星,江海松,苏云放;3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证研究[J];现代中医药;2004年03期 |
13 |
张杰,徐国治,尹秀梅,刘萍,张明;海拔2300米地区270例妇女正常产时出血量与中医体质关系的探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14 |
姜峰;;过敏性鼻炎与中医体质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02期 |
15 |
邓科穗;项凤梅;刘红宁;朱卫丰;饶婷;;2469名健康体检者中医体质的调查[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12期 |
16 |
王睿林;李捍卫;金波;孟繁平;申力军;吴贻琛;;从中医体质角度认知酒精性肝病[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
17 |
叶锦先 ,谢桂英 ,陈波 ,张霖 ,叶学延;探讨中医体质分型与皮肤美容之关系及其食疗[J];药膳食疗研究;2000年06期 |
18 |
尚敬红;董尚朴;张轶晖;;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9 |
韩有为;周苏宁;;中医体质浅析[J];中医药导报;2010年03期 |
20 |
刘璠;;从体质角度浅议慢性高原病临床诊疗的新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S1期 |
|
|
|
|
|
1 |
潘佩光;;0-6岁儿童常见中医体质辨识与保健[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
2 |
厚磊;李洪娟;许俊琴;李郧;王翠薇;马众;尤勇;;ATA红外热态技术评价平和体质和偏颇体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体质研讨会暨中医健康状态认知与体质辨识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
3 |
厚磊;李洪娟;许俊琴;李郧;王翠薇;马众;尤勇;;正常人群偏颇体质的风险评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
4 |
;前言[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5 |
饶旺福;;中医体质与临床用药[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次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
6 |
饶旺福;;中医体质与临床用药[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
7 |
王琦;;序[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体质研讨会暨中医健康状态认知与体质辨识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
8 |
仲卫红;王诗忠;;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中医体质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
9 |
过建春;施军平;荀运浩;刘长灵;石伟珍;;中医体质和HBV感染结局相关[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
10 |
张宇鹏;陈小野;周永生;樊雅莉;邹世洁;蒋小丽;崔成德;王肃;乔文彪;李玉梅;王左原;庞大本;池旭生;;10种大鼠部分指标相关性与中医体质关系的初步研究[A];首届中国中医药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