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十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及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简称LDH)是临床多发病,非手术治疗是目前LDH的首选疗法。针灸疗法是LDH的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在针灸发展的几千年的历史时期,都有针灸治疗“腰腿疼”的记载,针灸治疗LDH一直被认为是有效的,但没有被科学实验所证实。同时,从临床资料看各地医生的取穴的差异性非常大,基本无固定针灸处方,疗效也参差不齐,为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带来不便。
本课题旨在探讨针灸治疗LDH的有效性的科学证据,并依据中医理论,找出一个在临床中具有理论基础指导有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针灸处方;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研究及基础理论研究,论证LDH的中医病理机制;其二是运用循证医学(Evidentied-Based Medicine)研究方法对针灸治疗LDH的有效性进行科学研究,同时根据对理论基础的研究,推出一针灸组方并进行临床研究,以期获得一个值得临床大面积推广的针灸组方。
方法 采用理论探讨,循证医学研究及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针灸治疗LDH有效性的研究方面,采用循证医学手段,通过Internet查询(主要文献出于www.sunrise.cn的中医医学全文文献光盘数据库,清华同方制作)及手工检索的方式,对RCTS(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章进行筛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包RevMan4.1在PC机上进行统计学计算,使用随机效应与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用优势比(OR)95%的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量的表达方式。同时采用Microsoft Excel作为辅助分析,进行循证研究,以探讨针灸治疗LDH的有效性。
理论探讨部分,主要通过古今文献研究、病因病机探讨,找出针灸治疗LDH目前的不足的方面,据此提出治疗LDH的一新针灸组方(腰部十穴)的设想,并在经络基础、腰部经络循行与LDH的相关性、中医对LDH的发病原理的认识、“腰部十穴”的组成及定位、“腰部十穴“与相关解剖结构的对比、“腰部十穴”体现“治本”原则及“腰部十穴”体现“标本兼治”原则方面进行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临床研究中按随机分组的原则,随机分为“腰部十穴”治疗组、“腰部十穴”治疗组2(高加索人种)、传统针灸治疗组、按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芬必得口服),采用“腰部十穴”为组方,每组病例各50例,分别于治疗1小时,48小时,2个疗程后进行VAS(Visual Analogue Scale)疼痛程度评分、镇痛效果评价(参照VAS评分法):公式:镇痛评分=(治疗煎疼痛评份—治疗后疼痛评分)/治疗前疼痛评分×100%显效:镇痛评分>60%,有效:镇痛评分>30%-60%,无效:镇痛评分<30%,及综合疗效评价:参照VAS及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定法进行综合评定疗效,显效:腰痛及坐骨神经痛明显减轻,直腿抬高≥70°,镇痛评分≥60%;有效:腰痛及坐骨神经痛减轻,腰部治动改善,直腿抬高30°-70°,镇痛评分在30%-60%;无效:疼痛减轻不明显,直腿抬高小于30°,镇痛评分≤30%。最后对这三种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及综合评价,求证疗效最佳的治疗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246
|
|
|
|
1 |
方剑乔;环氧合酶-2在炎症疼痛中的表达及电针干预的可能性[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2 |
田占庄,张丽凤,朱培纯,陈浩,许红,吴海霞;两种慢性痛大鼠脊神经节生长抑素mRNA的表达及电针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3 |
阮怀珍,李希成,黎海蒂,赵邦云,郝勇,俞琼;电针抑制P物质引起的痛反应和脊髓c-fos表达[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4 |
黄彰海,孙文颖,刘星,佟振清;创伤痛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神经元放电变化及电针效应[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5 |
娄之聪,刘昱,李晓文,欧阳群,孙闻颖;电针夹脊穴抑制创伤痛诱发的束旁核FOS蛋白的表达[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6 |
谢俊杰;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6例[J];福建中医药;2001年04期 |
7 |
方素钦,林炳辉,叶盈,吴圣贤,陈可,林求诚;中老年人肾虚证与性激素及免疫功能的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2年02期 |
8 |
谭映军,潘显明,张波,胡修德,陈乾一,权毅,黄钢,李延;腰椎间盘摘除前后椎间关节腔内应力变化的实验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年01期 |
9 |
曾玲,胡世风,王小玲,韩冠钰,刘荫仁;刺激额叶皮层对丘脑腹后外侧核痛放电的影响及其与电针的关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
10 |
王成夭,刘颖涛,万德宁,王焱林,刘晓荣,王有地;电针和福尔马林诱发大鼠脑c-fos基因表达研究[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
|
|
|
|
1 |
覃荣周,李东,程松苗,刘建钊;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的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
2 |
陶家安,陶达铭;中药内服外洗配合西药调治腰椎间盘突出术后52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年05期 |
3 |
徐桂芳;自拟纠瘫方配合针刺理疗治疗面神经麻痹68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年04期 |
4 |
王刚,李珍武;骶管注射结合牵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46例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4期 |
5 |
李洪立,郭修田,司井夫,谷文英,李淼焱;电针对腹部术后镇痛及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1期 |
6 |
章芃;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进展[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2期 |
7 |
陈廷生,李振;药物熏蒸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8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4期 |
8 |
李锦秀,廖伯年,王惠君;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5期 |
9 |
杨永晖,郑根贤,朱俊琛,高翔,刘德春;硬膜外注射、PCEA、大推拿联合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4期 |
10 |
王志明,张静波,耿起,曾祥双;针刺加按摩拨筋治疗枕大神经痛[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6期 |
|
|
|
|
|
1 |
李业甫;费季翔;骆祖亮;陆珍千;蔡瑞玲;;对腰椎间盘突出复位问题的探讨(附63例77处突出物治疗前后X线片资料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
2 |
张建华;;牵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无效的原因——附57例临床资料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
3 |
姜宏,王介麟,龚正丰,陈一群;牵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力学性分析[J];按摩与导引;1994年01期 |
4 |
康复笑;侧卧位斜扳法在临床中应用技巧与机理探讨[J];按摩与导引;1994年03期 |
5 |
李义凯,谢秋屏,钟世镇;欧美脊柱推拿基础研究进展[J];按摩与导引;1998年04期 |
6 |
费宏,谢国玺,韩济生;大鼠脊髓内甲啡肽、亮啡肽和甲七肽在镇痛和电针镇痛中的不同作用[J];动物学报;1986年01期 |
7 |
许则民,朱庆三,杨有赓,周秋丽,常淑芳,白秀起;骨、软骨组织中胶原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8 |
韩济生,汤健,任民峰,周仲福,范少光,邱学才;中枢神经介质与针刺镇痛[J];北京医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
9 |
宁云,罗非,韩济生;不同部位体表电刺激治疗大鼠单发佐剂关节炎的疗效差异[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年01期 |
10 |
韩济生;中枢阿片肽和胆囊收缩素功能活动的消长是决定针刺镇痛有效性的重要因素[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
|
|
|
|
|
1 |
劳力行;;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及探讨[J];针刺研究;2008年01期 |
2 |
刘屹,吴滨,刘巍,何竟,王明碧,黄长琼,张琪蓉,高仲伦;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防治性研究文献评价[J];中国针灸;2002年02期 |
3 |
杜艳军,孙国杰;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1年06期 |
4 |
李瑛,梁繁荣,余曙光;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针灸;2003年02期 |
5 |
林宏;翁文水;;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科研[J];中国针灸;2002年S1期 |
6 |
齐红;刘稀伟;刘贵秀;;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意义[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7 |
吴滨,刘屹,王明碧,何竟,黄长琼,张琪蓉,高仲伦,熊水清;循证医学对针灸临床研究的启示[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
8 |
姚红;肾虚证的针灸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1997年02期 |
9 |
潘颖华;董中国;刘媛媛;;循证医学与经络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16期 |
10 |
吴滨,何竟,李宁,刘屹,熊水清;循证医学与《中国针灸》临床研究报道的质量评价[J];中国针灸;2000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