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风湿药液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学虽然在研究其发病机制及病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其病因仍不甚明确,治疗上仍缺乏十分理想的药物和方案,目前主要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等来以减轻疼痛、控制病情进展,难免存在着服药时间长,毒副作用大或价格昂贵等缺点,影响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长期治疗。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历史比较悠久,可供选择方法较多,部分方法确有一定疗效,研究认为,这些方法可能既有抗炎、镇痛作用,又有免疫抑制及免疫调节效应,表现出整体调节、多途径、多环节的作用。清江风湿药液是根据中医痹病理论和土家族、苗族医药理论,精选恩施州民间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消肿镇痛、益气和营、强筋健骨之效。经长期的临床观察,该药液对风湿痹痛、劳伤身痛等均有疗效,对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尤为显著。本研究旨在结合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应用现代实验方法和技术,对清江风湿药液进行实验与临床研究,以了解清江风湿药液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理,观察清江风湿药液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从而挖掘民间民族医药之精华,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一种疗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少的民族药物,以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药物,进而为清江风湿药液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充分利用本地民间医药资源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促进民族医药的发展。
方法:
1.实验研究:将昆明种小白鼠120只(雌雄各半),分成3组(各40只)分别进行3个不同的实验,即热板法和扭体法实验观察清江风湿药液的镇痛作用、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观察清江风湿药液的抗炎作用。每个实验用40只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即酒药大剂量组(7.8g/kg),酒药小剂量组(3.9g/kg),阿司匹林组(0.2g/kg),生理盐水组(20ml/kg)。
2.临床研究:将92例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以清江风湿药液为为主治疗,对照组以正清风痛宁片为主治疗,对两组病例进行总疗效、主要症状、体征、实验指标及毒副作用的对比观察,从而观察清江风湿药液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
结果:
1.清江风湿药液对小鼠热板法的痛域有明显的提高。高、低剂量的清江风湿药液与阿司匹林都有显著提高小鼠热板法痛域的作用,与生理盐水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清江风湿药液与阿司匹林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用药后30min内,高、低药物剂量组均有显著镇痛作用,且以大剂量组作用更明显。
2.清江风湿药液对小鼠腹腔内注射乙酸引起的扭体次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低剂量的清江风湿药液对小鼠腹腔内注射乙酸后的扭体次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与阿司匹林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以大剂量组作用更明显。
3.清江风湿药液高、低剂量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均有抑制作用,且清江风湿药液低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与生理盐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清江风湿药液大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清江风湿药液低剂量组较阿司匹林组明显。
4.临床观察显示,清江风湿药液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总有效率为89.5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改善关节疼痛、晨僵、双手握力和关节肿胀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15米步行速度,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中ESR、CRP、RF三项指标不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或P<0.01),而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IgG、Ig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期间,除极少数(3例)出现轻微的头昏、胃脘不适外,未见明显副作用及肝肾功能等损害。
结论:
清江风湿药液有良好抗炎镇痛作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259
|
|
|
|
1 |
郭三林;桃红四物汤加减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4年04期 |
2 |
杨来禄,郭晓忠;消关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84例[J];河北中医;2004年05期 |
3 |
孟春阳;祛湿活血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3年05期 |
4 |
谢斌,田雪飞;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
5 |
王旭,钱东升;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前后的微循环改变[J];江苏中医;1996年02期 |
6 |
陈龙全,袁德培,孟卫星,刘红,张万福;复方竹节参片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1998年09期 |
7 |
曹慧云;痹病系列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
8 |
王旭丹,周勇,张丽,李云谷,葛东宇,吴友;痹痛康对小鼠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9 |
杨云柯;;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现状[J];中国临床医学;2005年06期 |
10 |
陈永贵,于淼,韩明哲;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证治探微[J];辽宁中医杂志;1999年01期 |
|
|
|
|
|
1 |
李练兵,曾维三,马明福,鄢采芹,周利民,徐小丽,杨舒萍,杨成民;晶体盐红细胞保存液的致突变性和细胞毒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0年04期 |
2 |
杨薛康;海春旭;梁欣;赵海龙;柏桦;;辐射致急性小鼠衰老模型的建立[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6期 |
3 |
梁欣;李文丽;海春旭;杨薛康;张伟;柏桦;;γ射线照射引起氧化损伤促进衰老[J];癌变·畸变·突变;2010年05期 |
4 |
冯平安,叶寿山,韩传环,王萍,倪光玉;复方鱼腥草滴丸解热抗炎作用实验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5 |
张声鹏;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机理研究的进展[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2期 |
6 |
邓广业;中成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近况[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2期 |
7 |
舒畅;川芎嗪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视网膜损伤模型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3期 |
8 |
吴春香;申万坤;;地肤子醇提物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5期 |
9 |
刘健;;风湿病中医临床思维[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9期 |
10 |
曹云祥;刘健;朱艳;;新风胶囊对AA大鼠心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调节T细胞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9期 |
|
|
|
|
|
1 |
刘健;健脾化湿通络法治疗历节病45例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年06期 |
2 |
刘健;韩明向教授治疗历节病学术经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
3 |
邓兆智,陈伟;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的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93年06期 |
4 |
王为兰,李文芳,金敬善,于凤华,王德敏,季贞吉,徐宝婴,陈桂君,杨英,田淑君,程训丽,周秀芝,王丽华,易崇勤,何俊仁,李征善;养阴清热除湿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之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4年02期 |
5 |
季守贤,胡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分析[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
6 |
杨虎天,魏强华;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进展及评述[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年06期 |
7 |
闵伟琪,施桂英;骨关节炎患者血清和滑液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测定[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8年02期 |
8 |
杨嘉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进展——病理、发病机制和治疗战略[J];国外医学情报;1992年18期 |
9 |
路秀英,杨贵贞;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其抑制物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3年04期 |
10 |
陈淳媛;肿瘤坏死因子系统的免疫网络机制及其在风湿热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年05期 |
|